颠覆性改革!这本一区顶刊宣布:明年起将不再拒稿!

2022-10-22 10:00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EVEE
字体大小
- | +
昨天,科研圈里传出一则「颠覆性」的新闻。
有一本期刊,只要你的论文经过同行评审,不论结果如何,只要缴纳了论文处理费,就可以被发表。

而且这本期刊不仅不是啥水刊,还是大名鼎鼎的一区顶刊-- eLife!


eLife 是一本创办于 2012 年的开放获取期刊,根据其官网的作者指南,大约有 30% 的作者提交的稿件会被发送给审稿人进行深入的同行评审,期刊整体的接收率在 16% 左右,很难发,也完全不水,但是它很爱「搞事」 图片来源:eLife
昨天,eLife 就在其官网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将要修改当前的运作模式,取消论文「接收/拒绝」的规则,只要送审就能连同审稿意见一同出版。并且从2023年1月开始,这将是 eLife 唯一的运作模式。 图片来源:eLife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在学术圈引起了热议。

告别漫长等待,论文一经评审即可发表
eLife 的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透明。
新模式一共有 5 个步骤:提交稿件、同行评审、论文发表、作者修订、发布修订版本。
 图片来源:eLife

咋看之下,大家可能没弄懂这和传统的论文出版流程差在哪里,且听学霸君给大家分析一二。
在传统的发表流程中,作者投稿以后,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而后作者根据审稿意见对手稿进行修改,审稿专家再进行判定,给出评议结果;最后主编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手稿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 图片来源:undsci.berkeley.edu

也就是说,论文的发表命运被审稿人拿捏的死死的,而 eLife 新模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期刊不再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在期刊发表手稿,而是将手稿和审稿意见一并发表,作者可以选择根据审稿意见对手稿进行修订,再在期刊发布更新后的版本。
打个比方,就好像是可以根据读者留言互动重新编辑的微博。
以这篇题为《Hepatic lipid overload potentiates biliary epithelial cell activation via E2Fs》的文章为例。
在这篇文章的页面里,只有 eLife 对于这篇文章的评论,并没有所谓的论文接收决定。 图片来源:eLife
预印本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稿件会在平台上接收同行评议。
具体而言,作者并不需要在最初的提交阶段就在预印本平台提交自己的工作,但是需要在同行评审阶段配合期刊方面将手稿发布到 bioRxiv或medRxiv。 图片来源:eLife
所以我们可以从 eLife 直接链接到手稿发布的预印本平台,阅读审稿人给出的评审意见。 图片来源:bioRxiv
毫无疑问,这种形式与传统的流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Science:顶级期刊试图「颠覆」科学出版
对于 eLife 做出的决定,Science 发布了题为《Journal seeks to upend scientific publishing by only reviewing—not accepting—manuscripts》的报道。 图片来源:Science
报道认为,eLife 的这一决策是在「颠覆」科学出版,事实也确实如此。促使这种「颠覆」行为的原因也很简单,eLife 表示想要让论文的评审发表变得更加迅速和透明!
在期刊最新的公告中,期刊方面谈到:

论文通过同行评议并发表是一个漫长而又令人沮丧的过程,在编辑决定是否要接收一篇手稿之前,它通常需要经历无数轮的审查、重新提交和拒稿。如果手稿惨遭拒绝,相对应的同行评审意见可能就不会和大家见面(在过去,如果论文被接收,eLife 会将审稿意见和论文一同出版),而这些意见很多时候可以给作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图片来源:eLife

更重要的是,eLife 认为,大家当前重视文章发表的期刊,胜过于关注文章本身,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因为真正的科学成果必然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期刊的水平并非衡量科学研究质量的「金标准」。
事实上,eLife 一直都很具有反叛精神,早在 2013 年,时任其主编的诺奖得主 Randy Schekman,就在官网发布一篇文章,抨击学术圈维期刊影响因子,本末倒置的不良风气。
图片来源:eLife在文章中,他大胆指出要弱化大学等机构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衡量标准,出版社也应该停止宣传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影响因子和期刊名称不应该成为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
而在 2020 年,eLife 官方就已经在谋求转变,尝试科学出版方面的相关创新,并在 2021 年 7月 1 日开始了为期 18 个月的试验。

根据其官网的作者指南,期刊在 2021 年 7 月 1 日后,只审查已经以预印本形式发表的论文。
而在 2023 年 1 月后,新的出版流程将会成为 eLife 唯一的运作模式。
「颠覆」似乎指日可待…

学界仍有不同声音

总的来说,在 eLife 的新模式下,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稿件的初始版本,以及相关的审稿意见,还可以对后续稿件的修订更新进行跟踪,对于一些科研「新手」而言,这样的方式无疑可以让人学到很多。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买账,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士后 Jason Pardo 就表示,自己对阅读别人的同行评论毫无兴趣。
还有一些科研人员对此提出了质疑,这种不加以评判就直接发表的行为,会让不是内行的读者难以判断文章的好坏,毕竟只要论文在预印本平台接受了同行评审后,不论评审意见如何,都会被发表在 eLife 上。
事实上,比起这些,学霸君更担心的是,如果 eLife 还像以前一样算作一区,那岂不是 2000 美元直接喜提一区文章?(手动狗头)
但不论如何,正如 eLife 在公告中所述:
「At eLife we’re choosing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我们选择做一些不同的事。 图片来源:Science
科研圈或许需要一些这样勇敢的尝试。

题图来源:Science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