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博士毕业后,来到南方科技大学何佳清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注一个关键科学难题,以第一作者连续两次在Science报道研究成果,成为国际热电材料领域最活跃的青年科学家之一。

2018年,江彬彬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毕业,申请到了南方科技大学物理博士后的工作。仅仅三年后的2021年,他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的《科学》上发表学术论文,成为热电材料研究方面的一名领军人物。如今,32岁的江彬彬已经是国家“双一流”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由科研小白到博士生导师,江彬彬也曾处于奔溃的边缘,凭着对科研的热爱和付出,他终于拿到了学术圈的长期入场券,在全球热电技术研究中贡献一份中国力量。
01
“做科研还挺有意思”从上大学开始,江彬彬就与科技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科的时候,他就读于以“科技”命名的北京科技大学。从大学开始,江彬彬就对在实验室做实验充满好奇。“进实验室感觉挺好玩,总是有一些不知道的事情会发生。”进入大二学习后,他参加了学校的科研创新实验,老师分配了一个学长和江彬彬搭档做实验。第一次看到水热合成纳米材料,在自己的手中被调试成为花状、棒状、球状等各式各样的形状,江彬彬感觉自己如同一个艺术家,凭着手中的材料,制作出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时过境迁12年,江彬彬依然记得那堂实验课绚丽的画面,至今久久不能忘怀。正是在这堂难忘的课上,江彬彬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度过了本科学习,江彬彬被保送到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随后他一心泡在实验室。“最长的一次,我在实验室连续待了30多个小时。”面对各种材料组成的新事物,每天做着不一样的实验,江彬彬越来越觉得自己找到了毕生所爱,新鲜感不断地让他萌生“做科研还挺有意思”的想法。
02


江彬彬在实验室科学研究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江彬彬说,读博期间,自己很焦虑,因为研究的课题,不止一个人在做,还有许多同专业的博士也在做同样的实验。“如果别人先一步把研究结果发在科研期刊上,所有的努力都白费劲了。”因为这种焦虑,江彬彬在不敢有所松懈,熬最深的夜,甚至有一次连续在实验室待了30多个小时。每逢这个时候,江彬彬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爱迪生发明电灯时,曾经失败了6000多次,实验过1600多种耐热材料。在江彬彬看来,在做科学实验时,失败的次数越多,人也容易变得自闭。“我不会一个人呆着。”在长期的历练中,江彬彬学会了调节情绪。在实验失败后,江彬彬会强迫自己找师长和同学,交流情感和分享压抑的情绪,通过排遣情绪垃圾,又积蓄了继续前行的动力。特别烦躁的日子里,江彬彬还会去打几盘游戏,释放压力。


03

主要从事热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
1)在热电技术研究方面提出了高熵稳定热电材料突破性概念,为大幅提升材料的热电性能指出优化策略;
2)开发适用于中温区热电器件的全流程制备工艺和相关材料,为热电技术从材料迈向器件应用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