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什么?谭蔚泓院士说了两个字

2022-09-13 09:00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生物学霸
字体大小
- | +

在分子领域潜心钻研近40年,他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头衔——院士、院长、校长、所长……


但他说,还是最喜欢被称作「老师」——「当老师是这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又逢教师节,我们有幸邀请到谭蔚泓院士讲述他的科研人生故事。






用分子的眼光看世界
2019 年,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下称「医学所」)在浙江成立。这是中科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专业研究机构,计划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

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研究所、医院、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三位一体」优势,开展肿瘤诊断、精准治疗、新药研发、分子病理、智能医学、健康管理等重大疾病诊疗和防控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培养高端医学人才,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


 

这么重要的一个机构,却任命了一位学物理化学出身的院士,来担任医院院长和研究所所长。
为什么?
1977 年,国家刚恢复高考。本来只是陪姐姐考试,17 岁的谭蔚泓一举考进了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成了班级里年龄最小的本科生。随后,他又来到中科院读研,研究方向是催化化学,谭蔚泓与分子世界结下了最初的缘分。
毕业后,谭蔚泓到密歇根大学读博,博三那年,他偶然受到一篇关于光纤传感文章的启发,冒着延毕的风险开启了一个新课题。他的导师也被他潜心钻研的工作态度打动,给予了他全力支持。
一年半后,谭蔚泓光学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在 Science 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是国际上最小最快的活细胞光学传感器。
人们总说,大学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的黄金时期,但谭蔚泓觉得,大学时期的自己学到的更多只是与人为善的做事风格;而真正论及价值观的形成,则要到他在密歇根大学求学期间。
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扎实的科研训练,成为他日后腾飞的踏板;更是教给了他此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以充满自信的态度面对世界。
1996 年,36 岁的谭蔚泓来到佛罗里达大学,从助理教授开始做起。这时的他已经开始对核酸适体萌发出兴趣——也由此掀开了他科研生涯中另一块版图的关键一角。
核酸适体是一种能和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性能类似抗体,但更小、更稳定,易修饰,并且可以化学合成,在精准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此前积累的纳米生物技术、分子工程技术,成为了谭蔚泓院士探索核酸适体的有力武器,让他在这一全新领域的探索过程如虎添翼。
他创造性地提出利用核酸适体研究癌症等疾病——核酸适体特异结合某种癌细胞,通过经过修饰后的核酸适体搭载抗癌药物或者其他生物制剂,来精准打击癌细胞,而不伤害其他正常细胞。
回国后,谭蔚泓领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谭蔚泓把核酸适体称作「聪明分子」,意指这些聪明分子可以在病人体内「点亮」癌细胞。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成功研发了三款针对性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也让谭蔚泓连续六年入选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图源:google scholar
从催化化学到近场光学,再到分子医学,虽然名字千差万别,但本质都是在探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谭蔚泓一直在分子的世界中遨游:「我是一名分子科学家,这从来都没有变过。」
随着科研版图的拓展,谭蔚泓意识到,要使自己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必须与临床结合起来。
在抗击肿瘤临床领域,谭蔚泓独特的「分子眼光」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到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后,他把放射治疗与核酸适体的应用结合起来,把核素与核酸适体连接起来形成靶向核素,并进行了首例临床试验,目前受试者一切良好。
他进一步表示,「我们要在今年年底以前做完一百例,然后把这个方法做成在任何一个有资质的核医学科都可以用的方法,来做靶向成像和靶向放射治疗。」
来到浙江后,每当有人问起谭蔚泓现在的工作方向,他的回答总是很简洁—— 分子医学
他说,我的本事就是从分子水平上去解决问题,未来医学将从分子层面上了解、诊断、治疗疾病,谁会比一个分子科学家更合适?

乐商 —— 比情商和智商更能决定命运
谭院士说:自己一开始读研究生只是「顺水推舟」,没想到误打误撞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总想弄清楚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步一步推动自己往前探索,不知不觉就坚持下来了。
这个「不知不觉」背后,其实是三四十年如一日,每天10 多个小时的工作。
但这些略带苦情色彩的细节,以及「失败」,「枯燥」这些总与科研生活挂钩的词语,在谭院士的表述中几乎察觉不到。

图源:谭蔚泓课题组官网截图

谭院士最常提及的词语是「快乐」。访谈刚开始,还没来得及介绍研究成果,他就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他「最重要的理论」:「乐商」——在谭院士看来,这是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
他说,「除了智商、情商,人更重要的是有乐商。乐商就是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如何寻找并感知快乐。我们不是由于成功而快乐,而是由于快乐而成功。」
「当你做一件事时,总觉得我太难啦!」谭院士模仿起网络热门表情包的语气,「那就说明你不适合做这件事,或者说做这件事需要的能力你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掌握,那你可能要考虑改变人生路径。」
谭院士补充到,「只有在做你喜欢的,能让你感受到快乐的工作时,你才能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不计所花费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第二幸福的事
对谭院士来说,从没忘记自己的初心,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第一幸福的事。
而第二幸福的事,是影响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也成就了一批人。
2009 年,已在佛罗里达大学成为终身教授的谭院士毅然选择了回国。他说,很多事,我在美国做不了,只有在国内才能做。
谭院士回国的第一站是湖南大学。他看到当时的湖南大学既没有生物学院也没有医学院,于是便牵头成立了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并在 2010 年担任湖南大学第一任生物学院院长。
2017 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创立了分子医学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2022 年,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由他担任委员会主任。
从分子科学和生物医学中朦胧冒出的「分子医学」的概念;到今年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的分子医学系也开始招收本科生。
这条路,谭蔚泓和他的同事们走了 10 年。
谭院士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分子医学这颗种子终于落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将来会长成参天大树,庇荫更多的人。
即便已经做过院长、校长、院士,有了一个又一个头衔,谭蔚泓却说,还是最喜欢被称作为「谭老师」。
——「当老师是这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的,正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图源: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谭蔚泓与学生们在一起
谭院士的学生在入学前和毕业时都要填一份特殊的打分表,表上有包含英语能力,表达能力在内的十多项要素,他认为一个科学人的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
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信」,谭院士表示,这是他最看重的品质,代表一个人是否有胆识去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今年,谭院士的一位学生也依托医学所的平台,荣获了国家杰青的称号,谭院士说,「医学所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只要你肯努力,就能在这里挥洒出人生的美丽图卷。」
他们快乐、自信的精神还在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写在最后
回国十余年,也是谭院士将核酸适体引入抗癌治疗,成果井喷的黄金时代;这十余年间,谭院士不仅完成了从 0 到 1 的突破 ,更有从 1 到 100 的腾飞,将核酸适体从基础研究推向了应用研究
谭院士的书柜上放着很多与家人们的合照。他开心地介绍,左边是孙子,右边是孙女,每张照片上的谭院士都笑得见牙不见眼。谈话间,谭院士的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话语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

谈话结束后,他起身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外走去,虽然是周日,敞开的几个会议室里也坐满了人,有的在等着他做出重要决策,有的在等着他讨论新的科学问题。
谭院士带着他满腔的热爱与快乐基因,和年轻的医学所一起,再次扬帆起航,驶向分子医学的大海。

参考资料:
1. 情系科学春天——访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谭蔚泓团队,《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蒋晶丽 2. 谭蔚泓:分子抗癌路上的「金刚狼」,《湖南日报》,2020,段涵敏3. 中科院院士谭蔚泓: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湖南大学》,2019
文:Lnysay
题图及插图: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提供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