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离奇的事情还真就发生过。
2020 年,爱思唯尔旗下一本影响因子接近 6 的期刊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撤稿了一篇论文,而撤稿的原因竟是论文署名的 3 位作者表示自己压根儿就没参与过这篇文章,所以申请撤回。

这一「离离原上谱」的撤稿事件,直接被评为当年的「学术圈年度沙雕新闻」之一,而当初那个伪造通讯作者邮箱地址的始作俑者至今也没被找出来。
本以为这件事已经够扯了,然而学霸君最近在网上冲浪时,无意间吃到一个大瓜,再一次被刷新认知:据小木虫论坛的网友爆料,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位研究生闲来无事时化身黑客,利用网络盗取别人的论文,随后竟然将这篇偷来的文章给发表出来了!

只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位「黑客」同学在投稿时署名的作者既没有原作者,也没有自己。
而是直接白送给远在千里外的武汉大学化学院的3位无辜路人......这 3 位躺枪的科研汪对这篇论文毫不知情。
啊这,是要闹哪出啊?
「黑客」研究生的离谱操作
顺着网友提供的线索,不难找到这则奇闻的最初来源。
2007 年 11 月,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杂志在官网发布了一份声明,撤稿了一篇题为 Ultra-Simple Synthesis of Ordered Mesoporous γ-Alumina: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Catalytic Activity 的论文。

根据声明内容,事情原委大概是这样的:
北大的这位同学利用某些高超的「黑客」手段,先是从同门师妹的电脑里偷取了一份论文草稿,接着又伪造作者身份,以武汉大学化学院一课题组的名义将这篇文章发表在 2007 年 9 月 4 日的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杂志上。
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却硬生生拉了 5 个人下水。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仅仅 2 个月后,这篇严重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就被杂志出版商发现并撤回了,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受到了北大的严厉惩罚。
一篇论文可是凝聚着科研汪好几年的心血啊,偷了别人的劳动果实还要如此霍霍,这又是什么仇什么怨呢?期刊的撤稿声明对此语焉不详,引起了不少吃瓜群众的各种猜测:

部分网友将事情的起因直指向课题组内部矛盾——这位头脑发热的同学盗取别人论文草稿并随便投个杂志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废了这篇文章,只是没想到最终弄巧成拙,害人害己。事情的真相是否真如吃瓜群众所言?笔者就不得而知了,毕竟事情年代久远已难以考究,各位见仁见智,切勿以讹传讹。
事情发生后的第 2 年,论文原作者将这篇失而复得的文章重新整理一番,最终发表在了化学顶刊 JACS 上,有着 500 多次引用,可喜可贺。这一充满荒诞色彩的学术不端事件好歹有了个圆满结局。

但如此皆大欢喜的剧情毕竟只是少数,一旦遇到论文被盗,更多时候是无休止的扯皮......
论文被盗,真的很麻烦
学术造假的方式向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偷取别人论文或者论文数据的无耻骚操作在学术界并不少见,并且花样还很多。
比较常见的便是来自审稿人的盗取。
2019 年,RetractionWatch 网站就曾报道过一则典型案例:来自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学者 Mina Mehregan 原本向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杂志投稿了一篇论文,可是杂志的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一直磨洋工,拖了整整 9 个月都不回复审稿意见。

9 个月后,已经有点不耐烦的 Mina Mehregan 却意外地被告知,自己的论文原稿居然被审稿人原封不动地剽窃,然后当成他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发表出来了!最后,Mina Mehregan 又花费了 5 个月时间去扯皮才成功撤稿。科研本已不易,奈何还遇人不淑......
类似的案例国内也有,学霸君在 2019 年曾报道过一位作者的坎坷论文发表过程。
那篇原本在 2009 年就完稿的文章,投稿过程中同样遭遇到审稿人的无耻剽窃,论文的框架和方法被对方换了个数据抢先发表出来。最终这篇文章只能拿回去大改,拖到了 2019 年才发表出来,一个科研人的 10 年就这么过去了......
点击回顾:拖了 10 年才发表,还遭审稿人剽窃,发论文还有比我更惨的吗?
除了审稿人,另一类比较新兴的论文被盗事件则发生在查重过程中。
近年来,国家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日益严格,高校为了提高论文的审核效率,都会使用论文检测工具来辅助检测,知网检测系统便是最普遍的论文检测系统。但尴尬的是,知网系统此前一直未向个人提供相关服务,不少科研汪只能诉诸某宝或者其他渠道售卖的知网查重服务。
这些第三方查重服务不但价格高昂,且存在着不小的风险,知乎相关问题下不少同学都表示有泄露论文的隐患。

2018 年,就有媒体报道了查重系统泄露论文的事件,当事同学毕业前夕通过淘宝网购买了 2 次论文查重服务,然而 3 个月后这篇论文就被人发表在期刊上,2 篇文章相似度达 90% 以上!

好在今年 6 月,中国知网正式宣布向个人用户直接提供查重服务,相信这类论文被盗事件会因此有所减少。
当然,最触目惊心的还是要属同门或合作者之间的论文窃取,普通研究生脑袋一热会做出这种傻事,有时候学术大牛们也不能免俗。
2015 年,一起发生在中国两所最高学府的学术论文抢发事件,背后就有着同门间窃取论文数据的影子。
当年 9 月 14 日,清华大学新引进的研究员张生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 Science Bulletin 上发表了题为 Magnetogenetics: remote non-invasive magnetic activation of neuronal activity with a magnetoreceptor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称在动物中发现了磁受体蛋白。

然而论文刚刚在线发表,谢灿、鲁白以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就要求撤稿。鲁白声称,张生家参与了自己实验室的磁生物学研究课题,在没有获得鲁白和谢灿允许的情况下,张生家用上述课题的研究数据「抢发」了研究论文,但没有给予鲁白和谢灿署名。
这一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间的学术争端,双发各执一词,最终也没有定论。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科研的不易,防火防盗防同门,真是得处处提防啊!
数据安全常记心间
论文数据对一名科研狗来说有多重要,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偷取论文数据的骚操作很多,但也并非防不胜防。不少网友在知乎上分享过自己进行保护论文数据的妙招,非常值得借鉴的:
善用本地存储设备(U 盘、移动硬盘)和网盘(百度网盘等),多做几个备份;
提高使用电脑的安全意识:安装靠谱的杀毒软件,人离开时电脑及时锁屏;
思想上重视起来:养成重要数据定期、及时备份的好习惯。
如果平时保护好自己的数据,万一真遇上了某些「人祸」,关键时候也能成为呈堂供证,科研狗可以少吃很多苦头。
参考资料:1.小木虫,《奇闻:北大一学生利用网络从别人电脑里偷取文章发表被撤》,http://muchong.com/t-655876-12.央广网,《“我的论文被偷了”:毕业论文查重服务背后暗藏风险》,2018-06-133.知乎,《淘宝上的查重,会不会盗取论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012592/answer/24963014034.澎湃新闻,《清华北大学者抢发论文事件罗生门:抢课题、偷数据、策反学生》,2015-11-055.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9/02/14/a-reviewer-stole-a-manuscript-and-published-it-himself-but-you-wouldnt-know-it-from-this-retraction-notice/
策划:Lnysay题图:网络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指南

我们还悄悄上线了「树洞」栏目,困扰,爆料,心事或者有趣的分享欢迎向我们砸来~
后台回复「树洞」,即可开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