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日上午,饶毅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布文章《信、达、雅: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炮口直指「华大集团 CEO 尹烨」,称其所做的生物科普内容「非常不严谨,有相当多故意哗众取宠的内容」,「有很多伪科学」,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尹烨的行为无异于主动说谎。他忽悠、胡说和欺骗的内容超出生命科学范围」。
向下滑动查看(点击可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
在这篇文章中,饶毅教授直言自己的科普水平低于如今的中文科普平均水平,故而基本退出科普工作;并阐明了他认为的科普内容应该具有的特质:
科普如果能同时做到信达雅,当然最好。如果做不到,底线是「信」。
做不到「达」、「雅」,仍然可以科普。做不到「信」,应该避免做科普。
只有足够懂科学,才能进行比喻、延伸、插科打诨讲笑话而「万变不离其宗」,守住核心内容。对科学本身不够懂,进行比喻、延伸、讲笑话的时候就很容易说错。外行不清楚,内行一听就知道是搞错了,再怎么巧舌如簧也不能掩盖内容的错误。
与此同时,饶毅教授在自己朋友圈也转发了尹烨与俞敏洪对谈的视频,并表示俞敏洪及观看视频的的人都被尹烨骗的团团转。

而今天,饶毅教授紧接着再度发文《智力小测验》,这回连拐弯抹角都省了,毫不留情地怒骂「继续多看多听尹烨就是降低智力」,甚至「忠告」华大基因职工不应拍马,否则企业迟早要垮:

这篇《智力小测验》引了尹烨的一个关于梦的科普视频,并表示,看尹烨就是上当受骗:


此文一出,嘲讽程度直接拉满。
众目睽睽之下,尹烨也终于于一个小时后,在个人公众号上对此事作出了耐人寻味的回应——谢谢指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科普网红,公司高管与科学家
尹烨,何许人也?
作为基因测序头部企业的「华大基因」,相信生物狗们都不会感到陌生。
根据公开可查的信息显示,尹烨于2002 年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目前担任华大集团 CEO,其余的头衔还有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在包括 Nature 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含合著)五十多篇等等。
不过,让尹烨真正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主要还是「科普博主」这一身份。

早在 2016 年 3 月,尹烨就在喜马拉雅发布了第一条音频科普内容;如今这档名为「天方烨谭 」的节目已经在喜马拉雅 APP上更新了 2000 多集,有近 2.66 亿的播放量。同时,尹烨也转站多个公众号,微博,抖音多个社交平台发布科普内容,抖音粉丝近 200 万、微博 86 万人关注。

百度百科还贴心地为他贴上了这样几个标签:
热爱生命科学,做研究,发论文,是非典科研攻关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媒体圈、财经圈、科研圈最受欢迎的生物界「名嘴」。
而说到尹烨上次在大众视野里「出圈」,是其在 2021 年参与的第五季《圆桌派》最后两期的录制,从基因、生命科学谈到科技、人文和意识等。凭着这两期节目中的「精彩表现」和「金句频出」,尹烨一时圈粉无数,其制作各类内容也一度成为现象级存在。

事实上,尹烨的口碑在普通观众与生物专业人士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尹烨的科普风格被形容为科学,技术,人文,历史,什么都懂:

一些观众看过尹烨《圆桌派》节目后直呼封神,也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是文科生,第一次感受到科学之美:



但相关专业人士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


尤其他言之凿凿地抛出错误结论时,网友表示不能忍:



在尹烨走红的过程中,也曾不乏一些颇具争议的话题。
较为著名的,可见其早年因对王老吉宣称「研究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 10% 寿命」的说法「礼节性点头」,而引得王思聪下场明怼。

讲完了尹烨,让我们把目光投回饶毅教授近日的「炮轰」事件上。
不过,这已经不是饶毅教授第一次与华大基因「交锋」了。早在 2012 年,饶毅就曾与原华大基因 CEO 王俊公开过招,在当年北大举办的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上,饶毅与王俊就华大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是不是浪费国家的钱,华大如何做学术等议题公开辩论。

此后,饶毅也在博客上公开炮轰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杨焕明,对其科学家身份发出质疑,并称其为 「流氓企业家 」。

不过,尹烨对饶毅的态度倒是赞誉有加,曾在《圆桌派》节目中,引用饶毅的话,还把饶毅比作「康德」式人物,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当然,尽管伴随一些非议的声音,尹烨科普带来的流量也同样在变现。
在「尹说 listen」的视频号中,一条尹烨分享「情绪会改变基因表达」的视频点赞是 10W+,同时这个视频号的橱窗中也售卖尹烨的个人书籍,华大基因旗下的一些自研产品等。

在一条他谈肥胖的视频中,留言区就直接导向购买华大自研的益生菌。


但对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些夸张随意的定义,和未被证实的结论,必然是不够严谨的、需要用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
什么是好的科普?
复盘整起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饶毅教授认为,尹烨的科普内容为了面向大众读者的传播性和煽动性,牺牲了太多科学性,连「信」的基本都抛弃了,再「达」再「雅」又有什么用?
事实上,对于科普领域的「传播性」与「科学性」之争,一直是阻碍科普知识健康传播最大的矛盾之一。
我国另一位著名科普作家曹天元,其所著《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堪称二十年来影响力最高的本土科普读物之一。
这本书首次将艰涩难懂的量子力学,以一种比较容易进入的姿态带给中文读者,也同样是在普通读者中广受好评的同时,遭到业内人士的抨击。

2017 年,《上海书评》对他进行了一次采访,讨论「中国科普的理想与现实」。在这次访谈中,曹天元称:
中国科普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大家对「科普」这个东西,从根本上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很多人对科普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希望它又能像科学一样严谨准确,又能为大众喜闻乐见,广为传播。然后很多科普作者就会纠结于两者之间,太想「两手都要硬」,但结果往往就是两头不靠。
曹天元认为,大众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几乎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科学说法,这也使得过分追求严谨和准确的科学知识在大众之间难以传播。
这种现状也迫使科普工作逐渐成为了一种「话语权之战」,科普工作者便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自己的权衡。
显然,在这次纷争中,尹烨倒向了「娱乐」,而饶毅仍坚持「严谨」。
有网友曾对尹烨其人进行了一番「批判性认可」:

总而言之,我们不知道饶毅和尹烨之间的这场战争最终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但我们知道:
科普的阵地,如果科学家们不去占领,就会被大忽悠们占领。
参考文献:1. 饶毅:「公私同行」的疑问:基因组所和华大基因公司,科学网,饶毅的个人博客,2. 曹天元:「政治正确」让中国的科普市场难以做起来,上海书评,2017-08-07
策划:Lnysay
题图:自制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指南

我们还悄悄上线了「树洞」栏目,困扰,爆料,心事或者有趣的分享欢迎向我们砸来~
后台回复「树洞」,即可开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