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里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
「 2000 块招不来一个保洁阿姨,却能让一群任劳任怨的研究生抢破头。」
博士生穷,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是一个世界性话题。
前几天,《Science》官网就在首页大大地放出一张心酸的钱包图,标题也十分直白:
博士生要求在生活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提高工资
图片来源:Science 官网
在读 PH.D 穷到登上 Science 首页了,有多穷呢?
- 今年 4 月,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1500 名研究生助教罢工要求加薪。罢工持续了 6 天,最终在 4 月 25 日午夜之前结束,达成了一项暂定协议——研究生赢得了 16% 的加薪,这将使他们的年度津贴在未来 3 年内至少达到 24000 美元。此前他们的津贴是 20000 美元,折合人名币 13 万元左右。
- 在加利福尼亚州,今年发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抗议活动,加州大学(UC)研究生工会的代表目前正在谈判桌上要求加薪——在加州高昂的生活成本下,超过 90% 的加州大学生员都难以承担房租。
- 加拿大博士生加薪的呼声也在增长。5 月 12 日,数百名研究人员和科学协会致函总理贾斯汀·特鲁多(Justin Trudeau),要求提供资金,以增加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提供的研究生奖学金金额。「他们已经近 20 年没有加薪了,」多伦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克·约翰逊(Marc Johnson)说,「我们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们,竟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文章指出,几十年来,博士生始终对过低的工资抱怨连连,而现在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这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紧迫。「我们三分之一的学生难以负担房租,15% 的人难以负担日常饮食」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昆虫学硕士生 Jane Petzoldt 说。
一些大学正试图积极应对这种情况。例如,在普林斯顿大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博士生将在 2022-23 学年开始时看到他们有史以来最大的加薪:8280 美元,使他们的年度津贴总额达到 40000 美元。
把目光转回国内,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饿不死,但也不够花」
此前有人向知名学术博主 @PITD 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投稿,称自己在医学院读专硕,医院很有钱,但和学生都没什么关系。

目前,我国博士生补助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国家基本补贴,学校、导师补贴,奖学金,以及 SCI 论文或项目补贴。
受学校、地域、专业等影响,我国在校博士生的补贴差异很大。
比如众所周知「财大气粗」的南方科技大学补贴标准为硕士 5w /年,博士10w /年,课题组发的补助与各系论文奖励另计,有的在读博士年薪甚至能达到 25w。
同样是新兴的科技类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博一新生到手 7W/年,以后逐年增加。
另外,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工科博士也有着平均 4000-6000 的每月收入。另外,一些研究所发放的补贴也相对比较可观,如中科院物理所的助学金标准为 5250 元每月,一年到手 6.3 万元。
不过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每年能拿到 1.5 万学业奖学和每月 1600 元左右的助学金,共计 3.42 万元;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每个月国家补助 1950 元,外加课题组另行补助折合每月 2000-3000 余元的收入。
还有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往往补贴也不太可观,尤其文史类专业就读的博士,他们能够拿到的补贴只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
大部分博士生但在谈起补贴额度时,回答往往都是「饿不死,但也不够花」。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看来,理想的读博状态应该近似于一种工作或「准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要参照科研人员的待遇来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应该完成特定的助研、助教工作以及基本科研任务。
刘永谋认为,对于今天的博士生,特别是诸如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博士生来说,每月补贴 1500~2000 元无疑过低。北京市 2021 年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 2320 元,一些文科博士生的补贴仍低于该标准。
「这些钱刚刚够维持基本生存,现在的博士生一般在 25-30 岁之间,不可能光活着就了事。」刘永谋说。
也有其他多位专家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加薪」是合理的。
「一些博士生期待的四五千元的薪资并不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说,「硕士生毕业后的月薪较高,要想吸引优秀的博士生源,就要减少这些优秀生源就读博士的机会成本。」
按国内普通学制来算,大部分人的博士生至少要到二十八九岁才能完成学业,这还意味着,当大部分同龄人早已工作多年买车买房,甚至已经开始在同学群里给孩子的班级文艺汇演拉票,博士们可能还在苦哈哈地等着每月那点补贴吃饭。

压垮博士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科研失利,也不是论文卡壳,而是「这个月的补贴还没发」。

上一次涨补贴还是在上一次
不过这已是几经「改善」后的情况。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相关文件,1985 年,国内博士生每生每月补贴为 76 元(有工作经验加 15 元);1991 年提高到 90 元、100 元、110 元三档;1994 年为 190 元、210、230 元;1996 年为 240、260 和 280 元。
2009 年,在施一公、王小凡、饶毅等科学家的建议下,我国博士生补贴大幅跃升,统一提高到 1000 元。让博士生工资「从贫困走向了温饱」。

但助学金的涨幅依然赶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
最近一次博士生「涨薪」是在 2017 年。我国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 12000 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 10000 元提高到不低于 13000 元。
平均每人每月补贴增长约 250 元。

坦白来讲,这每月 250 元的涨幅在物价日益飞涨的今天,无疑是杯水车薪。就如一位网友曾经在 2017 年博士助学金上涨之后所说,
「心酸的不是只涨了 250 ,而是都这把年纪了还要为这区区 250 块如此敏感。」
补贴提额,发到手里才是真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招揽一流博士生来校做科研,都纷纷提出更具吸引力的待遇。
去年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挂出从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 10万的招生公告;
南开大学表示每年将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增投自筹经费 1 亿余元,在校顶尖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超过 10 万元;
清华大学也表示,要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 5.1 万元。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对博士生奖助学金进行了调整。
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表示,博士生教育实质上有一定的雇主和雇员的性质在其中,存在一定的利益纠葛,在工科等应用型学科中尤其如此。因此,仍然需要通过制度规定增加导师的份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尽管当前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博士生规模,但不等于世界第一的质量。「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改善博士生求学期间的生活待遇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围绕加薪探索博士生培养的新机制,建立更完善的学术管理机制。」熊丙奇说。
总而言之,提升博士生待遇、扩大博士生补贴结构多元性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让博士生过上「体面的生活」。
毕竟,如果摆在博士生面前的头等难题不是学术而是生计,那他们又该如何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呢,中国科研界又谈何跨上国际舞台呢?
题图:Science
嗨~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一直在征稿: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指南
我们还悄悄上线了「树洞」栏目,困扰,爆料,心事或者有趣的分享欢迎向我们砸来~
后台回复「树洞」,即可开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