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天才榜首位的是互联网之父—— 蒂姆·伯纳斯·李。和其并列排在第一位的,则是发明了迷幻药物的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

1906 年,霍夫曼出生于瑞士北部小镇巴登,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老大,童年过的清贫而自由,他从小就喜欢自然,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度过。
他曾在自己的书《致幻剂:我惹是生非的孩子》(LSD: My Problem Child)中写道:
「当我漫步在鸟鸣的新绿树林中,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突然之间,一切都呈现在一种异常清晰的光线....... 它发出最美丽的光芒,对着我的心说话,好像它要用它的威严包围我。」
这样奇异的场景吸引了小霍夫曼,他被大自然深深迷住。
而霍夫曼的研究,正是一种可以将他这种深刻且奇妙的童年视觉体验留住的东西。 长大后霍夫曼进入了苏黎世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动植物的化学成分,由于强烈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加成,他很快就在蟹壳质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果, 1929 年取得了博士学位时,他才 23 岁。 博士毕业后,年轻的霍夫曼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市一家主要生产精神科用药的山德士制药公司(诺华制药的前身)的药剂师,从事麦角等生物内部成分的研究。
麦角,正是我们今天故事的源头。
从「圣火病」开始
故事拉回到中世纪的欧洲。碍于农业技术和经济水平,当时的人们只得大量种植黑麦当作主粮,家家户户都在吃着黑麦做成的面包。而与此同时,一种诡异的疾病却在欧洲流行开来。 发病的患者起初是产生幻觉,精神错乱,随后浑身如烈火烧灼般疼痛,抽搐痉挛,最后身体出现皮疹,四肢变黑,坏死。当时人们既找不到原因也没办法医治,只能把锅甩给鬼神,并将这种病症称为「圣火病」。
这个隐藏在麦田里的致命杀手给中世纪的欧洲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仅在公元 944-945 年间,「圣火病」席卷了整个法国南部,数万人都受到了麦角中毒的侵害。

而点燃这把「圣火」的元凶显然不是什么鬼神。真正的秘密就藏在他们日常食用的黑麦之中。
田里的黑麦经常会遭受一种名叫麦角菌的真菌的侵袭,这些真菌会寄生在黑麦麦穗上,并顶替麦穗长出一个个黑乎乎的菌壳,这就是麦角。
麦角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混入黑麦的麦角一旦被人实用就会引发一系列中毒反应,严重时会造成血管收缩四肢坏死脱落。

最早研究者发现它能促使子宫收缩,故而被直接当成催产素给孕妇服用。但由于难以确定成分和剂量,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子宫撕裂一尸两命。 直到 1918 年,山德士公司制药部门的总管亚瑟·斯托尔教授终于从麦角中提纯出了第一种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麦角胺。
但麦角碱类化合物极不稳定,山德士公司本来没打算往这个坑里砸太多钱,但斯托尔教授手下还是有一位研究人员表示了对麦角的天然产物的兴趣——艾伯特·霍夫曼。

霍夫曼接手了麦角内部成分的研究工作之后,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这个让无数前辈屡屡铩羽而归的麦角却在霍夫曼的手中快速化腐朽为神奇。
他首次人工制取出了最为有效的子宫收缩止血成分——麦角新碱,并将其强化成为甲基麦角新碱(Methergine)。
而后他又分离出了麦角毒碱,将其改造成能改善老年人大脑功能的药物——氢化麦角毒碱。这些药物代表了麦角碱类化合物的核心药理作用——收缩子宫平滑肌和调节中枢神经,直到今天依然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它们的知名程度都远远赶不上之后横空出世的一个代号为 LSD-25 的化合物。
一次实验室意外开启一个时代
LSD-25 原本根本没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早在 1938 年,霍夫曼就合成出了这种麦角酸衍生物,当时他希望开发一种治疗疲劳的药物,但因为 LSD-25 在动物实验中没有检测出什么特殊的药效,早早就被药理部的同事们毙掉了。 但冥冥之中一种奇特的预感告诉霍夫曼,LSD-25 可能有某种未知的潜能,不应就此埋没,于是,五年后的春天,他又把 LSD-25 从失败品中翻了出来,重新做测试。 在一次测试中,他不小心将少量的 LSD-25 粉末洒在手上,突然他感到一阵眩晕,紧接着,他就感觉自己穿越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只见灿烂异常的阳光刺得他难以睁眼,同时,无数美轮美奂的图像也势不可挡地涌入他的脑海……
「我好像整个人都掉进了万花筒里,到处旋转着绚丽多彩的图形……」
对这光怪陆离的环境错愕到无以复加的霍夫曼不得不中断了本次试验。当时的他还没意识到,这是世界上最强的致幻剂,而在接下去的大半个世纪,自己的命运将与这玄幻的造物深深捆绑在一起。

当从绚烂的异次元中清醒过来时,霍夫曼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不确定这种幻觉是不是由于接触了LSD。
于是,他决定再次「以身试毒」。 就在第二天,他取出了自认为最低剂量的 0.25 mg LSD,一口闷了。 虽然 0.25 mg 在肉眼看来不过是勉强可见的一丁点毫末,但它明显不是最低剂量。没过多久,霍夫曼就又「穿越」了,而且这次比之前的感觉强烈了好多倍。不一会儿,他只感觉到天旋地转,眼前所见一切皆化作了扭曲怪异的杂乱光斑,身体也似乎彻底脱离了他的控制,完全无法正常写字和说话。 助手见状急忙陪同他一同骑自行车回家休息,那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 LSD 幻游,后来 LSD 的狂热追捧者遂将每年的 4 月 19 日定为「自行车日」。


第二天早上醒来,霍夫曼觉得神清气爽,万物都闪烁着新鲜的光泽,早餐都比平时更好吃了。他赶紧写了一份报告交给领导,领导看完却是满腹狐疑。因为,当时没有任何已知的精神药物能在低于毫克的剂量内起效。
于是,领导也亲自过去闷了一口。 从此,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致幻剂,化学名麦角酸二乙酰胺,代号 LSD 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活性高到令人生畏,是当时已知另一种具有致幻作用药剂仙人球毒碱的 5000-10000 倍。于是 LSD 的医学研究又重新启动。 本来山德士制药公司试图将 LSD 作为一种治疗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并将其以 Delysid 的商标命名,并向精神科发放一些药品——这种化合物被短暂地用作精神科疾病的日常治疗。 但随着人体实验的推进和媒体的添油加醋,LSD 很快就以另一种画风呈现在大众面前.......
「嬉皮士运动」,摇滚乐,「吐真剂」与人体试验
LSD 掀起了致幻剂的狂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所有社会阶层都对此欲罢不能。精英、学者、艺术家、在校学生、瘾君子们都想体验一把 LSD 奇幻之旅。 1960 年夏天,哈佛大学的一名心理学讲师蒂莫西·利里跳了出来,此前他研究毒蘑菇的主要致幻成分——费洛赛宾。他在学生志愿者和监狱犯人身上做实验,希望这种天然致幻剂能像宗教一样教人向善。
机缘巧合下,利里服用了 LSD,他被彻底征服了。他抛弃费洛赛宾,开始了 LSD 的研究。 恰逢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普遍处于一种迷茫和精神空虚的「废青」状态,极度渴望自由开放的新生活。利里决心「解救」这些精神迷茫的孩子们,而解救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服用 LSD。 他曾以研究的名义向山德士公司订购 100 万个剂次的 LSD ,好在这项研究后来并没有获批,利里还因为祸害学生被哈佛大学扫地出门。
不做讲师的利里索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它的致幻事业中,他陷入了宗教般的狂热,把自己打造成一位 「LSD 专家」。他编写了广为流传的迷幻剂使用手册《显灵体验》,到处玩命宣传 LSD 和他的自由思想,他把 LSD 鼓吹得上可连线神明,下可超越自我。

这些人中最知名的要数一个名叫 Owsley Stanley 的业余化学家。他凭一己之力在两年间就造出了 500 万次剂量的 LSD,斯坦利被大家叫做「旧金山名誉市长」,经他改良后的 LSD 纯净无色,甚至比山德士公司生产的还要纯净,在暗处摇晃时还会自己发出荧光。 在著名美剧《绝命毒师》中,主人公老白的另一个身份海森堡烹制的冰毒因为极其纯净,呈现出天蓝色。这个设定的原型就是 Owsley Stanley。 很快,LSD 的滥用被推向巅峰,据估计,到 1965 年年末,美国服用 LSD 的人数从 2 万多暴涨到 400 多万,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或者高中生。
就这样,在 LSD 的催化下,美国年轻一代兴起了「嬉皮士运动」,
《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媒体大亨亨利·卢斯、法国哲学家福柯、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电影演员加里·格兰特……几乎所有垮掉派诗人和爵士乐手都吸食过 LSD 。
而嬉皮士运动的背面则是无数滥用 LSD 的事故:精神崩溃、死亡,瘫痪和接连不断的犯罪。


人们相继出现了头痛、呕吐的症状,进而状况加重,每个人都仿佛见到了地狱实景般想要逃离,出现了各种疯狂的举动: 有的村民认为有蛇在吞噬他的肚子,吓得他放声尖叫,并跳进河中试图淹死自己;有的村民大喊着「我是一架飞机」,然后从二楼窗口一跃而出,摔断了双腿后竟然还爬起来走了 50 米;有的村民说看到自己的心脏从自己的脚跟处「跳」了出来,哀求医生把他的心脏塞回体内;还有的村民声称自己的大脑变成了熔化的铅,并看到了吐火的飞龙和怪兽;更有一名 11 岁的小男孩把自己的祖母当成恶魔,并试图掐死祖母。这场灾难造成了至少5人死亡,数十人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疯狂时代终了
疯狂的时代中,霍夫曼和山德士公司也饱受批判和质疑,这一切让身为 LSD 之父的霍夫曼始料未及。
在他看来,LSD就宛如他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他原指望孩子能在精神病学研究中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却怎料它一进入社会就误入歧途为祸四方。 各方压力之下,山德士公司于 1966 年停止了 LSD 的生产和供应,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开始加强立法严格管控 LSD 和其它类似致幻药物。药品被禁,绝命毒师和嬉皮士头目被捕,缺少了精神食粮,嬉皮士们的运动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LSD 大规模流行的疯狂时代终结了,而随之瞬间陷入谷底的,还有 LSD 正规科学研究。在「疯子药」,「邪恶发明」等等骂名之下,科学家们对 LSD 唯恐避之不及,药厂也不再生产它,这导致 LSD 的相关研究长年停滞不前。 LSD 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其超强的致幻活性,极小的剂量就会产生精神效应,在非法使用的情况下,这种精神效应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无法控制的。 比如,服用了 LSD 的家庭主妇抱着自己的孩子,会有可能将孩子幻想成一只烤鸡,放进烤箱里烘烤;或者以为自己长出了翅膀能够飞翔,从而从高处跳下造成身亡。 虽然嬉皮士们总鼓吹 LSD 似乎能带来「梦幻之旅」,但在医学上,这种症状被称为急性精神分裂,「梦幻旅程」的内容和体验完全因人而异。它可以把人的情绪无限放大,愉悦变成狂喜,失落变成绝望,人可能会因此万念俱灰,自行了断。
除了能造成严重的精神混乱外,过量使用还能给肉体带来痛苦:运动失调,抽搐,甚至全身瘫痪。在心血管和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是:心动过速、恶心、头晕、震颤等等 在今天,黑市依然会把 LSD 伪装成糖块或纸片售卖,也就是我们熟知违禁毒品「邮票」,不到指甲盖 1/3 大小的它,作用强到甚至贴在皮肤上就能被吸收。

「惹事生非的孩子」何时回到正途?
正如霍夫曼一直强调的,LSD 是一种强力同时具有潜在危险的精神类药物。像所有致幻药物一样,如果一次性摄入太多,会对人的大脑造成永久性伤害。
因此霍夫曼主张必须在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使用 LSD,人类应该像控制吗啡的使用那样控制 LSD。
精神类药物的滥用经常在人类历史中上演,它们中的许多成员都扮演了「天使」和「恶魔」的双重角色,非法滥用酿成祸患,但妥当使用也能造福人间。
霍夫曼将 LSD 比作自己的「惹是生非的孩子」,对自己的这项发明被误用而招致骂名感到很无奈。在1979年写成的《LSD:我惹是生非的孩子》一书的前言中,他写道:
「错用和滥用导致 LSD 成了我惹是生非的孩子。」 霍夫曼一直希望能摆脱恶名,2006 年过百岁生日时他许下的生日愿望便是希望 LSD 能够重新被用于医学研究,尤其是精神病药物的研究。 作为杰出的化学家,霍夫曼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一生撰写了大量著作和 100 多篇科研文章,为人类的科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产。 2008 年,102 岁的霍夫曼带着些许遗憾告别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的化学实验和那个「惹是生非的孩子」。 最近十多年,随着各种风波的逐渐淡化,一些研究所开始重启了 LSD 的科研项目, LSD 又再次回到明亮的实验室里,向科学家们展示它在人类精神疾病方面的种种潜能。 2016 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们第一次揭露了 LSD 在人脑中的效应,发现它可以同时激活多个脑部区域,让各种感觉互相连通,这可能就是幻觉的来源。


题图:自制
嗨~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一直在征稿: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指南
我们还悄悄上线了「树洞」栏目,困扰,爆料,心事或者有趣的分享欢迎向我们砸来~
后台回复「树洞」,即可开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