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时间拨回去年 11 月份,根据中山大学官网通知,高松院士「 2021 年 11 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彼时在网络上关于新旧校长的更替掀起了不小的讨论。
这其中就夹杂着一丝小小的声音:

时间过去 7 个月,华工和中大的官网告诉我们答案—— 两校校长,兼任!

6 月 20 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学校办公室也进行了回应: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目前仍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校方暂未收到教育部关于其校长一职的任免通知。
这意味着,假如有哪位华南理工大学 2015 级本科生来到中山大学读研的话,TA 将收获两份由同一位校长签名的毕业证书……



此次话题之所以引起众多讨论,无非还是因为这两所同处于广州的著名 985 双子星高校,历史渊源实在不浅。
中大与华工,华南好兄弟
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享」的历史可不止一位校长。
此前有网友就表示,自己第一次到华工的时候十分懵逼:


而中大和华工的校训,也仅有两字之差:


中大、华工这对「兄弟」之间的关系可谓是血乳相融,难分彼此。
1924 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国立广东大学。随后先生去世,为纪念其革命精神,1926 年正式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大学前身。选址于广州东郊外的石牌。
1952 年,在《关于广州区高等学校调整方案报告》要求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以及其他 5 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合并组建了独立的华南工学院,后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随后,中山大学校址迁往他处,华南理工大学则留在原校址,依然保留了当年国立中山大学的牌坊和第一任校长邹鲁题字的校训石。这些建筑甚至是天河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大型建筑群。
历史渊源如此之深的两所高校如今又「共享」一位校长,整件事便显得十分「有看点」——毕竟,高松院士若是想往来两校间上班打卡,也就是地铁 4 元票价的事;谁知道这两所高校日后还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一人兼任两所高校校长的情况,在我国根本不算什么新闻。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这两所著名 211 大学,校长一职如今也是由杨宗凯教授一人兼任。两所高校一个地处陕西西安,一个地处湖北武汉,万一哪天杨教授赶上两头都需要「坐班」,通勤费怕是不少了。

更有,中山大学也早不是头一回体验「兼任校长」了——上上任校长许宁生院士,便是于 2010 年 12 月起任中山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后又于 2014 年 10 月被调任至复旦大学担任校长;而在中山大学被委任新校长前,许宁生院士便在同时担任两所高校的校长。

不过在这些趣闻轶事身后,也自然少不了疑问的声音:
大学校长人事变动如此「戏剧性」,难道「校长」资源就那么稀缺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大学校长是怎样任命的。
大学校长谁钦定?
我国公立大学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省属高校两种;而中央部属高校又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与相关部委直属高校。
在校长一职的任命上:
教育部直属高校主要由上级部门(中组部、教育部以及学校所在地党委等)按一定程序选拔任命的,也有少数学校自己组织民主推举,报上级部门批准后任命。
相关部委直属高校的校长委任,主要是其主管部门依据实际情况与学校所在地党委协商决定,如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是由中央军委任命,暨南大学校长由国务院侨办与广东省委研究共同任命等。
地方省属高校的校长一般由地方省委或者直辖市市委直接任命,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的校长由于主要由地方管理,所以也遵从省属高校的任命规则。
总的来说,大学校长的委任方式,包括内部升迁、高校之间调换、相关部门指派等种种方式。
而说到为何校长人选如此紧缺到需要「共享」,虽然没有某些文件或说明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也可以从我国一次特殊的「公开选拔」案例之中窥见一二。
2011 年 12 月 21 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公告》,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 2 所直属高校的校长一职。

这份公告中的报名条件列出,除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限制等基本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许多工作经历上的要求:

以这次公开选拔的成功为例,《中国教育报》指出,传统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机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问题,例如:校内教师容易过度关注校长候选人的学术和社会声誉,忽略其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
「行政化」和「官本位」思想也会导致在校长选拔任用标准上过于看重个人资历和素质,对学校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入分析和相关选配。
因而一位合格的大学校长需要拥有的品质应当是一种「权衡的艺术」。
治校和治学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学术成就也不能替代管理经验。有些很有成就的学者也有鲜明的个性,往往这种个性使他能超越常人,走到学术的前沿;但如果用其本色来治理学校,其优点和缺点也可能对大学管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同时也要依据学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来确定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校长。
如果学校处于困难时期,比较沉闷,就希望有一位励精图治的校长来打开局面;如果希望学校保持稳定、凝聚人心,就要找一位内秀、稳健的校长等。
由此可见,若想委任一位校长,必然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宁缺毋滥基础上的慎重决定,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任人唯贤的指导方针,有的校长委任情况看起来确实有那么些「出乎意料」。
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之间便发生过一起看似非常「机缘巧合」的大学校长人事变动。
2019 年 10 月 8 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宣布杨丹教授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时任校长彭龙教授调任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巧合的是,据两人在各自学校的官网资料显示,这两名校领导相当于完全「对调」了各自的任职高校和岗位,由此一个北上,一个南下,仿佛一部真人版《你的名字》……

又如老牌 985 高校吉林大学,从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历了 6 任校长,平均任期 3-4 年,其中 4 位都是空降,喜提「换校长最频繁985」美称。

写在最后
今年 6 月初,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先后迎来了李蓬、张锁江两位「院士级」校长。有网友提议,「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河南设立院士级校长、书记共享机制,共享院士们知识、科学、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和优势共同加快建设」,河南省教育厅也对此提议给出了积极的回复。

其中关键在于,选择这些院士、知名科学家当校长的重心自然并不在日常事务的管理,而是发挥其学术专长和人才效应,在培养人才、引育人才、汇聚人才、学校发展战略方面,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回看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次的「共享校长」,同样可能是一场得天独厚的机缘:若这两所广州老牌名校真能在同一位校长的管理下强强联手,没准最终就是一段 1+1>2 的佳话。
正如网友们笑称,不如把两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就叫「中华大学」吧!
策划:Lnysay
题图:站酷海洛
嗨~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一直在征稿: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指南
我们还悄悄上线了「树洞」栏目,困扰,爆料,心事或者有趣的分享欢迎向我们砸来~
后台回复「树洞」,即可开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