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涨价 20 倍,一猴 15 万,药企疯狂囤猴,猴场老板躺着赚钱…

2022-06-13 20:02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SOOF
字体大小
- | +

新冠疫情爆发的三年来,科研状况被大大地重塑。全球对疫苗和药物的需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激增,而这些需求则催生出另一种极为抢手的稀缺资源——实验用猴。


 图片来源:人民网


最近一年,各大制药公司无不「谈猴色变」,五年前普遍价格 7000 左右的猴子,现在已经涨到 15 万,价格翻了约 20 倍,而且还「一猴难求」。



一猴难求!


根据 财政部网站 2022 年 2 月发布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中标公告》(项目编号:XHTC-HW-2022-0029):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向昆明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购食蟹猴 30 只,成交金额为 366 万元,每只食蟹猴单价高达 12.2 万元


四年前,136 只食蟹猴的中标价格为 183.6 万元,单价仅 1.35 万(项目编号:BJJF-2018- 320)。四年间,实验用猴的价格增长 8 倍!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政府招采的价格变化,仅是「猴荒」的冰山一角,真实的情况则是有钱都未必买得到


很多养殖基地的实验用猴都已被订走,最快也得明年。15 万一只的叫价超出政府采购价格两成,但依旧「有市无价」。市场普遍判断未来三到五年内,实验用猴单只价格可能会涨到 20 万元


实际上,科研领域里实验用猴的短缺,并非首次。


早在 2003 年,美国医学界就闹过一回「猴荒」,实验用猴的价格在五年内从 1000 美元上涨到 5000 美元以上,最高达到 1 万美元。不少科学家被迫买「二手猴」进行实验,有商业头脑的人还想炒期货一样提前订购未降生的猴子。

 

图片来源:中科院官网


在中国的这波「猴荒」之前,作为医药研发龙头的美国,也早早闹起了「猴荒」。从 2020 年开始,美国学界和业界就开始争抢数量有限的恒河猴。


早在 2018 年,在美国 NIH 的一份报告中就特别讨论了建立「猴子战略储备」,以提供「应对不可预测疫情暴发的过负荷能力」


图片来源:参考消息



从「产猴大国」到「供不应求」


中国曾是「产猴大国」


中国的实验用猴养殖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刚开始以猕猴为主,数量少,规模小,商业化进入科研应用的也不多。


到 90 年代,由于国际研发机构增加,对实验用猴的需求爆发,我国实验用猴养殖进入快速增长期。食蟹猴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引入,用于种用繁殖。


最开始在暴利的刺激下,商业资本大量涌入,实验用猴繁殖出现很多问题,不仅品质得不到保证,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甚至影响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声誉和国家形象。


为确保我国实验用猴繁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4 年,国家林草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实验用猴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护发﹝2004)124号),严格限制从野外猎捕猕猴用作种源,禁止以科学研究、种源名义从野外猎捕的猕猴直接充当繁殖的商品猴出口或国内销售。


图片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配合政府的举措,行业协会也起到了协同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在其《行业自律规范》中,专门要求会员单位实行最低限价。猕猴 11000 元和食蟹猴 9000 元的最低限价,虽然现在看来早已落后于市场变化,但其中释放的信号依然明确。


过去二十多年里,这套机制运行得很好,根据中国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行业协会 2021 年的统计,我国实验猕猴的现有存栏量大约有 20 多万只,其中 85% 为食蟹猴,15% 为恒河猴


这两种猴类均不是我国本土原产,杜绝了野外猎捕的可能,在行业发展的同时极大保护了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


疫情前的 2019 年,美国一共进口了 33818 只实验猴,六成以上来自中国。


随着疫情的到来,我国实验猴这种「供过于求」的状态开始被打破。具体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用猴的地方变多了。


一方面是最近十年,我国千方百计制定政策红利,促进新药研发。生物技术公司如雨后春笋涌现。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 年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有 34 家,已经超过了赴港上市的 24 家。这些上市公司无不手握临床批文,这其中的前提条件就是基于实验用猴的药物实验。


另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加速医药研发,飞速拉升实验用猴的需求。根据 2001 年颁布的《中国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所有新药的研发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确立与改进等,都必须得到在非人灵长类身上获得的可靠结论后,才能进入临床研究。


重复给药 28 天的毒理实验约需 40 只猴子,若加上药物代谢等试验,则还需 20 只左右—— 一款新药临床前研究至少需要 60 只实验猴


其次,市场瞬息万变,猴子的养殖却有其固有规律。


母猴一生可以分娩 8~12 只小猴,猴子从出生到性成熟,一般需要 5 年时间。在养殖基地通过 3 年的养殖之后,只有满足标准条例上病原微生物检测阴性这一条件的小猴及其后代才可以用于实验。也就是说,第一批子二代实验猴最快也要 8 年才能进入实验室,在这之后才会进入相对稳定的供应周期。


猴子的寿命虽然能到二十多岁,但能够繁殖的能力有限,7 岁之后繁殖率下降,10 岁之后严重下降,15 岁以后多数母猴不再具备繁殖能力。近年来国内养殖单位繁殖母猴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有些企业没有及时留种猴,导致当前实验用猴的生产能力下降,市场供不应求。





无法替代


猴不够用,那么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寻找其他替代动物呢?


还真不行!在医药研发过程中,实验用猴这一环恐怕还是不能减少。


在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猕猴可以感染人类所特有的各种传染病原,特别是脊髓灰质炎的研究方面,猕猴是唯一的实验动物。


在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中,抗震颤麻痹药物最有价值的筛选方法就是猴震颤;猕猴对麻醉药和毒品的依赖性与人类似,是麻醉剂进入临床前所必须的实验环节;药代和致畸实验中,猕猴也是最佳选择,据统计,猕猴与人类的药代近似性高达 71%,而犬类则只有 19%,大鼠仅有 14%。


在生殖和生理研究中,猕猴是人类避孕药最为理想的实验动物;除做药物研究外,还可进行子宫内留置器等药械研究;胎儿发育、妊娠毒血、雌性激素评价、前列腺发育等生殖研究里,猕猴也是最好的模型动物;此外,猕猴也几乎是对标人类唯一的性周期和性行为实验动物。


猕猴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hLA)与人类的HLA抗原相似,具有高度的多态性,是灵长类动物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区域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人类器官移植的研究领域也是最佳的实验选择。


这还不是全部,营养代谢研究、遗传疾病研究、老年疾病研究、癌症模型……这些研究统统都用得到猕猴。


面对「猴荒」,各药企开始疯狂「囤猴」。有专家表示,对于药企而言,相比动辄数亿元的新药研发成本,实验猴的价格上涨实际影响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而对广大科研人员呢?高昂的猴价,势必会影响科研进度。更不用说有价无市的时候。有科研人员建议,国家可以投资做一些非人灵长类的繁殖中心,优先供给关系民生的基础研究单位和科研院所。



投稿:zhanglanxin@dxy.cn题图:站酷海洛
嗨~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一直在征稿: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指南
我们还悄悄上线了「树洞」栏目,困扰,爆料,心事或者有趣的分享欢迎向我们砸来~
后台回复「树洞」,即可开始分享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