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 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提出建议要优化研究生结构、提高博士生招生比例;
• 2019 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山大学「师」多「生」少,博士生招生规模亟须扩大;
• 2018年,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扩招浪潮来势汹汹,不免让许多原本对「是否读博」举棋不定的同学看花了眼,博士扩招当然是好事,可扩招背后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 扩招带来的挑战 乍看之下,扩招给了有志读博的同学更多机会,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横亘在所有想读博同学面前的最大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考博难度的暴涨。 在新冠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近年来选择出国读博的人数明显下降,大量同学只能选择国内读博,同时屡屡传出扩招的风声也在进一步刺激着同学们的读博意愿,如今考博人数的增速要远高于扩招的速度。 种种因素叠加起来,便造就了如今这略显畸形的考博难度......

• 有浙大的同学表示,2021 年的考博复试非常激烈,近 50 人竞争 15-20 个名额,报录比达到了 3 : 1;
• 有清华的同学则表示,他们学院收到了 300 多份申请材料,其中不乏哈佛一类的世界顶级名校,更有甚者的推荐信是诺奖得主写的,最终却只有 40 多位被录取,报录比是惊人的 8 : 1;
• 更夸张的当属厦大医学院,排除本校的硕博连读后,最后有 170 多人竞争剩余的 10 个名额,可以说是卷上天了......
如今博士扩招看似火热,却难掩同学们深陷内卷的内心悲凉。而除了考博难度的变化,扩招所引发的博士培养制度改革也正影响着每位科研汪。 近年来最显而易见的变化便是申请考核制的全面普及。据生物学霸团队统计,截至去年 8 月底已有超过 9 成的双一流高校实行了「申请-考核」制,新制度虽然有着统考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但在国内的人情社会大环境下,其是否真的能够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依然有待时间和招生结果来考量。

另一项影响深远的变化则是学制延长。据生物学霸团队此前的统计,全国140 所院校公开招考的博士研究生中,有超过 7 成学制为 4 年。4 年制崛起的背后,既是高校处理「博士延毕率偏高」问题的一种温和手段,也是对广大身处象牙塔内的超龄博士的一声警钟。

除此之外,「博士分流」制度的加速落地也让许多人感到不寒而栗。2020 年 9 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早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支持高校加大博士研究生分流力度。此后多所知名高校发布了「博士分流淘汰制」细则,例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等。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博士培养制度不断变革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想要读博的同学而言可就不一定了,毕竟在全新的规则下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就会踩空。
博士扩招,不光同学们面临挑战,其实许多高校也没有做好准备。 近些年来,不少高校都爆出了与宿舍有关的争议话题,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推动硕博扩招时,全然不顾配套设施的扩建,盲目扩招,最终步子太大扯到了蛋。
• 2021 年 6 月,江南大学通知,学校不再提供 2018 级前硕士与 2017 级前博士的住宿,要求学生们尽快办理退宿;
• 同年 6 月,哈工大(深圳)硕博士被要求更换宿舍给将入学的本科生,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对;
• 更早的 2018 年,北大就在新入学的博士生中试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生自行解决在校期间的住宿,一度还引发了学生的抗议......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博士生教育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体系,小小的变革就会牵动整个系统的变化。扩招虽好,但同样带来诸多盘根错节的挑战,且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这是留给所有想要读博人的一道难题。 选择读博要慎重 博士扩招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是否读博还是要慎重考虑的,因为现在读博不光卷,而且就算卷上岸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读博后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比考博时候少。 近年来,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2002 年至 2009 年,中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 60% 左右徘徊,2010 年起,中国博士生未正常毕业率就稳居 60% 以上,其后波动中小幅增长,如今已经来到了 66%。


投稿:zhanglanxin@dxy.cn题图:视觉中国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指南

我们还悄悄上线了「树洞」栏目,困扰,爆料,心事或者有趣的分享欢迎向我们砸来~后台回复「树洞」,即可开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