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霸气官宣:不以国际排名为指标!撕开多少高校盲目追捧的遮羞布?

2022-04-29 18:44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SOOF
字体大小
- | +

在 4 月 15 日公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南大校方表示,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图片来源:人民网

 

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关注。


不少媒体和网友给南大点赞。

 

 

榜单成为晴雨表

 

目前,市面流行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有所谓「四大权威」:


分别是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 ARWU )、英国 QS 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 QS )、英国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 THE )和美国 U.S. 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 U.S. News)。


第一个世界大学排行榜在 2002 年诞生于刘念才教授团队之手。彼时上交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教授,在他发表的论文《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中,开创性地提出一个大学国际比较指标体系,这就是 ARWU 的前身。在这个体系里,清北当时位于世界 200-300 名之间,其它若干所名牌大学在 300-500 名之间。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2007 年,上海交大成立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CWCU),专门发布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就是著名的 ARWU。

 

图片来源:上海软科官网

 

英国人和美国人先后嗅到大学排行榜的商机。在刘教授发表排行榜的次年,QS 公司就携手《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联合打造 THE-QS 世界大学排名。2010 年,QS 公司单飞,将制榜、渠道、品牌全都独揽,QS 世界大学排行榜横空出世。

 

图片来源:QS 官网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不甘心放弃这块大有前途的业务,转而与汤森路透公司合作,推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

 

图片来源:THE 官网

 

至于美国人的 U.S. News,原先只制作美国国内大学排名,顺便也给美国的中学、医院、养老院、律师事务所、度假圣地等等做排名。2014 年才投身于大洋彼岸中国大学排行榜生意的蓝海中。

 

 图片来源:U.S. News 官网

 

这就是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来源


其中两家是媒体,一家是英国的教育咨询公司,只有中国的一家来自上海交大。如果搞大学榜单也看「出身」的话,四大榜单多少都有点外行评价内行的意思,不过眼下榜单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尤其在「双一流」评估中

 

有人指出,学校申报「双一流」学科时,有个基本要求是满足三个条件之一:

2012 年学科评估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科;

ESI 进入全球 1‰ 的学科;

QS 学科排名在全球前 50 名。


2017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名单。其中,与航空相关的专业有两个,传统航空航天强校西工大、哈工大、南航都被拒之门外。几所传统强校在「双一流」评估中吃的亏,就是被 QS 排名给闹的。

 

国际排名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和学科建设的指挥棒。


此外,THE、QS、U.S. News 等排行榜还需要高校自己报名并提供数据。「中国高校主动向国外商业公司报数据,后者俨然是一国的教育部门。」中国人民大学评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说。

 

 

排名指标真的能反映大学的真实水平吗?


拿少数指标来衡量一所大学,把极其复杂的评价高校的任务抽象化,难免有些片面。

 

排行榜无一例外都强调科研,论文的权重都很高,尤其是高被引论文。这本无可厚非,但存在很多漏洞。


比如同一所高校里老师们抱团取暖,互相引用,学科指标就能上去了


2020 年 10 月,U.S. News 发表的 2021 世界大学排行榜里,曲阜师范大学的数学学科力压北大,成为中国第一,世界排名第 19。


而在北大之后,位列中国第三的,是山东科技大学


纵观历年榜单,U.S. News 竟然没有关于教学质量的指标。不免给人瘸腿的感觉。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而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排行榜,都有主观性。比如 QS 排名。其公司中国区张总监早年毕业于淮阴工学院,随后到英国拉夫堡大学深造。张总监的母校拉夫堡大学,在 2019 年 ARWU 排名中在 701-800 名档次,但在同年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则位列 218 名

 

年轻的张总监也是国内各大高校的座上宾,中国高校在 QS 中的排名一般相较于其他排名榜偏高,这也是 QS 榜在国内受到追捧的原因。

 

 图片来源:QS 官网

 

还有近年来备受诟病的「国际化程度」这一指标。比如 QS 的国际教职员比例 2.5%,国际学生比例 2.5%。软科留学生比例 5%。相比学术声誉指标、被引指数,论文专利这些指标,国际人员比例显然要好完成得多。


因此高校砸钱引入留学生和外国教职,提供超本国学生的待遇和住宿条件,砸钱引入留学生和外国教职。种种举措屡受质疑,但改善甚微,也是为了「达成排名指标」


 

本末倒置——排名成为金标准

 

为何大家对排名趋之若鹜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高校内外和学科内外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是排行榜能存在的基本盘。


不明就里的公众,很容易简单粗暴地用排名来判断高校水平,结果就是外行把指标当金标准,内行对指标不屑一顾。


说回此次对排行榜 say NO 的南大,当初却是国内首个引入指标的高校。


上世纪 90 年代,南大最早引入 SCI 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次数,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该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南大的论文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迎来口碑与影响力最好的时期。


随后,许多大学纷纷效仿,国内高校发展进入繁荣期。


客观地说,指标引入,中国高校的发展还是起过推动作用。

 

更其他很多领域一样,现在早已过了只看数量的阶段。发展高等教育的初心,被包括国际排名在内的各种指标反噬。


有些高校在考核学院院长时,直接将学科的国际排名作为重要标准,不达预期就地免职;遑论国际排名一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标准……

 

反噬之下,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异化为排名建设。高校大部分经费是依据排名进行配置,建设工作按照排名指导办事。眼中只盯着几个指标,高校把大量精力用在搞排名、造指标、填表、写项目书上。导致正常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无心从事,问题接踵而至。

 

为了刷排名,产生一批数量可观、但质量堪忧甚至完全与学科无关的论文。

 

而且,涉及到学术论文,对文科见长的高校和行业院校非常不友好。文科的高水平期刊数量很少,每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也很少。导致高校对人文社科专业投入的减少甚至撤裁。长此以往,高等教育中的「偏科」现象恐怕在所难免。

 

 

写在最后

 

正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所说:

「国际排名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并广为传播,往往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内很多高校都特别在意。在某种意义上,很多高校是被国际排名牵着鼻子走,过于追求其中显性、片面的指标,却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育是系统性工程,用排行榜的简单化指标来作指引,必然会带偏高校的办学方向。」

此番南大不再将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的举动,其实是释放拒绝对简单指标的盲目追逐,转而回归教学育人本质的信号。


不看排名,在大部分人都趋之若鹜的时候激流勇退,这并不容易。体现的不仅是学术自信,也是南大的风骨。


为南大点赞!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投稿:zhanglanxin@dxy.cn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