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举牌反对「防疫封校」遭开除,高校和学生缘何反目成仇?

2022-04-11 22:00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STDX
字体大小
- | +

近日,山东烟台某大学研二究生孙某,在学校内举牌抗议,反对校园封闭管理和核酸检测。


据悉,孙某手持写有「X 大解封」「坚决反对如此高频的全员核酸检测」的木牌,在校园中穿行抗议 20 分钟后,警方赶到对其执行当场训诫,但孙某拒绝签字。


最终,因为严重扰乱了校园管理秩序,孙某被公安机关强制带离。


图片来源:网络


事后,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决定给予孙某警告的行政处罚。



而同时,该校经研究决定,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图片来源:该校官方文件


针对孙某的做法,网络上一时也响起了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防疫大局当前,蓄意给学校添乱自然要受到处罚;


图片来源:公众号小木虫


也有人认为,高校学生不满管控压力提出自己的合理诉求,这恰恰是无数学子的真实心声。


图片来源:公众号募格学术


但不论如何,本次事件最终还是走向了这样两败俱伤的局面:一位学生失去了继续读书的资格,一所高校的防疫政策受到了舆论的质疑;而无论二者之间曾经有什么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尚未协调好的恩怨,都最终只能彻底分道扬镳……



站在防疫天平的两端的高校和学生


当然,孙某的做法无疑是比较极端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随着疫情爆发进入第三个年头,愈发狡猾的病毒传播和持久不断的防疫压力,正一点一点地在高校与学生彼此的信任之上,啮食出一道道愈发明显的裂缝。


随着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疫情形式愈发严峻,各地的管控政策自然也开始收紧。这种情况下,高校严格执行封控手段即便有时看似过于严格,总体来说无疑也是为了避免病毒传播,以防疫大局为重


但即便我们知道,高校防疫政策的出发点总是好的,实际执行起来却并非总是那么尽如人意。


每当高校开始封闭管理,某乎上「封闭管理只封学生」的帖子就层出不穷。


图片来源:知乎


在这些号称封校的不同学校里,大家控诉的理由都大致相似。所谓的「封闭管理」,除了封住学生,其余职工家属,高校附属中小学的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游客都可以任意进出。



甚至在一些全域低风险的城市高校学子们也被迫接受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

 

图片来源:知乎


除开这些看似「玩笑」的吐槽声之外,真正让学生们难以接受的,是这些高校的「区别对待」——一方面落实着「疏松」的封控标准,却又同时专门对学生们执行着「紧绷」的处罚措施。


正如几日前,吉林某高校发布一则纸质通报:指出一名患有慢性心脏病的学生,因未在学校指定大门取药,校方认为该行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予以通报批评。


图片来源:校方张贴的通报批评


又如网曝一高校张贴「门岗关于外卖和快递执行标准要求」,其中第三条写到「此规定只针对学生群体,学校工作人员和老师及老师家属不受限制......」


图片来源:网络


再如几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某著名 985 高校,通过后台监控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并要求学生提供未消费的理由……


图片来源:知乎

……


早在 2020 年 8 月,疫情爆发的第一年,教育部就针对当时高校封校的方式和衍生出的一些舆论进行了回应:高校封闭管理不鼓励「一刀切」,在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并不是「不许出来」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而在随后的 2021 年 11 月,教育部再次回应封校如何优化师生进出校园管理的问题:在疫情比较严重时,学校要严格进行封闭管理,所有教职工、学生都要严格遵守就地封控的要求。


图片来源:中国网


显然,官方已经把标准答案讲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在正确防控的基础上允许师生有自由度;而在形式严峻时,也应当对所有人执行一视同仁的管控标准


此时,再回头看看前面的例子,是否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歪」了呢?


孙某已经因他的过激行为受到了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孙某背后代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如果高校在执行防控措施时为了一时的「方便」甚至「偷懒」,将学生的感受抛之脑后而不顾,便必然会有新的「王某」「张某」带着新的矛盾和冲突,与高校再一次走在两败俱伤的老路之上。


毕竟,站在防疫政策天平左右两端的高校与学生本不是也不该是敌人,但若想维持这台天平的平衡,更是需要两端共同努力、互相信赖的。



疫情大考,检验高校管理水平


而同时,疫情大考之下,毫不夸张地讲,恰恰是这种极端的环境,最能侧面检验出一所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因此,即便‍各大高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依然有高校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谁能忘记上海交大封校之际的「内卷式外卖」呢?今天是优青杰青长江院士齐聚的最强外卖天团,明天是严密测量,精确计算的运输优化模型...... 为学生服务的热情和思考怕是能发几篇论文了。


图片来源:朋友圈截图


又如更简单直接的豪横学校,直接给学生们「打钱」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的学校高强度「整活儿」,一顿小烧烤配上露天电影。还有的学校直接开启操场蹦迪模式,让学生的封控生活比校外还要丰富多彩: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也有点学校扎扎实实高效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为「封校只封学生」这道难解的题给出更为合理的答案:


图片来源:公众号募格学术


……


总而言之,交出高分答卷的学校招式或许各有不同,但内核却都是一个:以学生为本。在这些故事里,没有冷冰冰的指令,而是一所所充满人情味的高校,和它生机勃勃的学子们。


疫情几年来,无数例子已经向我们证明了,高校学子们并不是畏惧病毒的无情和管控的艰苦,甚至主动请缨上阵担任志愿者捍卫母校——因为在他们心中,母校守护了他们,他们也要守护母校。学生和高校双向奔赴,你牵挂着我的难处,我体恤着你的辛苦能够在自己的青春里留下一段和母校并肩作战的经历,对每个学子来说同样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回忆


高校封闭管理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是,当一次次不近人情、「双重标准」的操作后,难免会将学子们滚烫的心打入冰窖,剩下的就是阴阳怪气和触底反弹。


高校和学生是相互成就、相互依存的。只要能够再多一点理解和沟通,多一点体谅和尊重,发生在孙某身上这样两败俱伤的结局,或许本来并不是必要的。



题图来源:网络

投稿:zhanglanxin@dxy.cn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