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老白原本是一个化学天才,却屈身于某高中教化学。在被查出身患绝症后,为了给妻儿老小留下充足的财产,他不惜铤而走险走上了「制毒」这条风险与回报极高的道路,在实验室里制出高纯度冰毒,最后一步步成长为顶级大毒枭......

有趣的是,像《绝命毒师》这般离奇的故事,现实中也不少。

近日,美国一桩高校制毒案的审理结果吸引了笔者的注意。2 名大学教授被指控合伙在学校实验室里自制高纯度冰毒,而据其中一人供述,他这么做的「初心」,不为钱,不为名,更不是为了贩毒,就为了还原《绝命毒师》情节,给学生们「科普制毒过程」??最后,陪审团竟然真的相信他是无辜的,得以无罪释放......
好家伙,沙雕新闻刚开年就冲业绩啊!那么,就随笔者去看看,这个令人迷惑不已的新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狠人教授的不归路
涉事的 2 位教授泰里•贝特曼 (Terry David Bateman) 和布拉德利•罗兰 (Bradley Allen Rowland),都是亨德森州立大学的化学副教授,贝特曼擅长有机合成,罗兰则专精于理论化学研究。二人在化学领域均小有成就,还拿到过美国化学学会的奖。
按理说,老老实实搞科研的两人都跟毒品八竿子打不着。

一切还要从 2014 年的一天说起,那天贝特曼神秘兮兮地找到罗兰,表示自己找到了一大堆苯乙酸。
苯乙酸是何方神圣?它不仅是医药、农药、香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更是合成冰毒的重要原料,在中国和美国都属于被管控的易制毒化学品。好端端地没事找来一堆苯乙酸,难道说......

出于科研人的「职业素养」,罗兰一下子就 get 到对方的意思了,心领神会的他私下又和贝特曼勾兑一番,二人顺利达成合作制毒的共识。
就这样,两个头铁的老哥便开始了合成冰毒的大项目,他们不光把工作地点选择在了学校的实验室里,甚至干脆把装有冰毒的小瓶子存放在办公室的保险箱里,可真够「刑」的啊!

在实验室里非法制冰毒,而且操作还这么莽,不翻车是不可能的。
2019 年 10 月 7 日晚上,亨德森州立大学实验楼的 304 实验室发生化学物质泄漏事故,4 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先是闻到一股极其类似铁的气味,随后就感到胸部一阵疼痛,手臂开始麻木。第二天,这股浓烈的气味弥漫在大楼里,迫使学校撤离大楼并停课。
顺着气味调查,校方很快就发现源头正是 2 位教授共同使用的那间实验室,实验室里装有化学物质的瓶子打开后忘记关上导致泄露,而散发刺鼻气味的东西是氯化苄——合成冰毒的中间产物之一。
发现这玩意还得了?
实验室事故立马上升为刑事案件,当地警方直奔实验室所在的大楼,顺藤摸瓜又找到了一大堆证物,除了发现有合成冰毒的中间产物苯丙酮和氯化苄,还在保险箱里搜出来一大堆装过冰毒的瓶子,整整 160 个!
偷摸制毒长达 5 年的两个教授最终落网,但案件的后续审理过程却还要令人无语......

为了洗脱制毒的罪名,贝特曼一口咬定自己从未参与制毒的过程,更不知道办公室的瓶子里存放的是冰毒。至于自己电脑里那堆有关合成冰毒的文件,他干脆解释说是为了给学生们科普《绝命毒师》里老白制毒的过程......
啊这?不知道诸位读者信不信,反正陪审团是信了,贝特曼最终无罪释放。
而倒霉的罗兰就百口莫辩了,存放那 160 瓶冰毒的保险柜是他的,制毒的罪名肯定是没得跑了,他不光要面临牢狱之灾,还要付给学校 3.5 万美元的赔偿金——这笔钱用来清理被化学物质泄露糟蹋的实验楼。
讲真,这剧情比《绝命毒师》还魔幻......
走上歪路的人还有不少
一直以来,化学专业都默默背着「制毒」这口大黑锅。简单检索一下,就能发现不少科研人走上制毒不归路的案例,讲真,太给专业招黑了......
曾经轰动一时的武汉高校教授制毒案便是其中的典型。点击蓝字可查看:( 985 副教授公然在实验室制毒贩毒,获利百万,被抓竟声称不知情,无期改判 15 年)

明明在有机化学领域颇有建树,却不把科学知识用在正途,985 副教授张某自然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2017 年 4 月 13 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某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科研狗琢磨制毒,当然不全是触目惊心的大新闻,也有非常奇葩的。
1977 年,马里兰州的一个 23 岁的化学系研究生 Barry Kidston 可能觉是得生活过于枯燥乏味了,打算找点乐子。和别人不同,他一点都不屑于去街头巷尾买毒品,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去合成。

他很快就把目标定在了一种名叫 MPPP 的人造阿片类物质,这是种成瘾性极强的药品,而发明该药品的科学家还非常缺心眼地把合成过程发表在了期刊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上。
通过期刊上的教程,Kidston 顺利合成了毒品,并打算把这玩意注射到自己体内。不料由于操作不慎,他合成的毒品中的杂质使他全身如同被「点穴」般无法动弹,最后竟被确诊为帕金森氏症......
但这还不是最奇葩的地方,Kidston 自己也没想到,这番作死操作竟然成了医学史上的著名病例。
后来的学者通过对他的病例研究,发现 MPPP 在高温下形成的 MPTP 竟然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胚胎组织移植手术,为无数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退行性脑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用制毒点亮了医学发展的道路,这真的是空前绝后了。
搞科研,请守住善恶的界限
玩归玩,闹归闹,虽然 Kidston 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促进了科学的进度,但菌菌还是要提醒大家:我们依然要旗帜鲜明的支持禁毒。
因为以史为鉴,我们在毒品上吃过的亏太多了。
从满清到民国,腐朽的政府非但没有坚定的禁毒意愿,甚至带头参与其中,获取利益,上梁不正下梁歪,民众更不会意识到毒品的危害。当一个国家毒品泛滥成灾,出现大量毒品吸食者后,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也就毁了,这是一个国家面临毁灭的最危险时刻。
新中国用了数十年的努力,颁布数道禁毒的法律,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毒品重拳出击,才得以以「无毒国」享誉世界。这来之不易的荣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守护,科研汪们也不例外。

利用科学,我们可以去提升毒品检验效率、研制毒品查缉技术和装备、优化戒毒康复治疗手段,这才是对科学的正确应用;而利用掌握科学知识去制毒, 去作恶,无论「初心」是名,是利或者其他什么,都是对科学的亵渎与滥用。
科学成果是有善恶之分的,希望每个科研汪都能坚守住了善的界限。
参考资料:1. https://arknews.org/index.php/2021/07/26/the-mess-in-room-304/2. https://cen.acs.org/research-integrity/ethics/Court-acquits-chemistry-professor-accused-of-cooking-meth/99/web/2021/103. https://www.msn.com/en-us/news/crime/former-henderson-state-professor-found-not-guilty-to-making-meth-on-campus/ar-AAQ2 hVt4. 武汉某高校副教授涉嫌制毒被判无期,「新型毒品案」引争议,海外网,2018-04-195. 研究生在家自制毒品患上怪病,却无意中引发医学研究突破:史上最奇葩的作死行为,生物学霸,2021-02-10
题图来源:arknews.org投稿:zhanglanxin@dxy.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