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 8 年难毕业,被迫兼职送外卖维持生计,本人回应质疑 |独家对话

2022-03-30 18:01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生物学霸
字体大小
- | +
近日,一条「浙江大学博士生送外卖」的帖子冲上了知乎热榜。

事件的主人公,是来自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孟伟。今年已经是他读博的第八个年头了,而他目前兼职在做一名外卖骑手来维持生计。
图片来源:抖音

在孟伟的抖音主页,有曝光自己读博八年来遭遇到的不公:承担过多横向课题,被导师边缘化等内容,也有分享做外卖骑手跑单的内容;而最早的两条,则是关于他的孩子刚出生就患爆发性心肌炎,接受治疗的内容。
但同样是孟伟,在浙大学工的官微一则关于他的推文中,能看到他在浙江大学取得的耀眼履历—— 求是学院研究生兼职辅导员,G20 峰会优秀志愿者、浙江大学十佳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浙江大学优秀党员...
图片来源:浙大微学工

这些光彩熠熠的标签与「八年难毕业」「送外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时间,大众同情的目光聚焦在孟伟身上,但质疑的声音也纷至沓来:

读了8年一点学术成果都没有吗?把做兼职辅导员和出国访学的时间拿出来做科研也够毕业了吧?都毕不了业了为什么还选择结婚生娃?又拿博士送外卖的噱头来博眼球赚流量了吧!也有自称是该课题组的人,对孟伟口中的课题组的「黑暗」提出质疑:
向下滑动,查看质疑(点击可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知乎
为此,我们联系到了孟伟本人,听他分享了自己真实的故事。
以下内容由孟伟本人自述,生物学霸负责整理成文,不涉及观点的修改和引导。

犹豫的现实
孟伟说,自己在大四时获得了保研资格,在中科院保研和浙大直博之间选择了留在本校。
在开始博士生涯的前两年,孟伟忙得不可开交。博一的时候,他要修满 34 个学分,同时还要应导师要求带本科生参加一个国际比赛。「本科生会个啥,还不是都得我自己弄,德国人的比赛又比较严谨,要求很多还都得卡着时间节点来。」
在德国参加全球自动化挑战赛的孟伟|图片来源:浙大学工

除此之外,孟伟所在的课题组偏工程应用方向,承接的横向项目很多。因为本科做毕业设计时接触过控制系统的改造和开发,博一开始孟伟就承担了很多横向项目的工作。
课题组里的博士不多。孟伟进组时,按理来说应该跟上一个和自己同方向的博士学习技术,但当时这位博士已经延毕,回到家中写论文,几乎从来不来实验室,孟伟读博头两年间总共见到这位师兄三次。
「在实验室里接受到的有效指导很少,大部分时候都在忙和科研无关的工作。」孟伟说,「没有指导也没有平台,甚至找不到人去探讨遇到的问题。」
因为承担了过多的横向课题,孟伟自己的科研工作迟迟没有开展,而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每当孟伟尝试着去找自己的导师讨论问题,可能前两小时都在讨论(横向)项目的工作,最后五分钟才聊一下课题,「似乎老师的兴趣点不在这」。
而孟伟在横向课题里负责的工作都是一些应用型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企业和政府搭建数据库、以及后续的对接工作,「不是什么探索性的工作。」
他也曾明确拒绝过导师的安排。「安排自己做一个新的外部平台开发的负责人,这不符合我作为博士生的学术追求。」他也曾在月报里反映过,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东西没意义,不想干了。
反对的次数多了,导师的安排也会酌情减少,比如不再让他担任大项目的行政负责人,而是负责一些相对零散的部分。「如果你是老实人,导师就会一直安排你做,但如果明确拒绝的话,导师也会安排别的同学做。这一点我们还是比别的实验室好一些。」

怀疑和自救
博士三年过去了,孟伟还是觉得自己离所谓的学术和科研,似乎还有很大的距离。每当同学朋友问自己在干什么,自己能够给出的答案不是在写数据库就是在开发网站,大家都很疑惑,这是博士生该干的工作吗?
孟伟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这不符合我对博士研究生的构想,错失了打学术基础的时机,和同龄人拉开很大的差距。」手里的结果一方面和自己的毕业课题相去甚远,一方面又十分琐碎,撑不起一篇大论文。
孟伟在做自己的课题|图片来源:抖音

孟伟的实验室对毕业没有额外的要求,只要达到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最低标准就行——两篇 SCI 文章和能过盲审的大论文。但即便如此,孟伟还是没有多少有意义的成果。眼看着一个寝室的同学们毕业成果攒够了,有人准备出国,有人找好了工作,孟伟十分焦虑,整个人的状态急转直下,甚至到了要靠药物治疗的地步。2017 年,博士三年级的孟伟,开始吃抗抑郁的药,因为药物作用,人也开始发胖。
在科研方面屡屡受挫的孟伟明显感觉到自己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他说,似乎是想给自己找个通风口,他开始接触了学院里的一些事务。在网络上备受质疑的「学生工作」经历,大都来自于这一年。
孟伟做起了学院的兼职辅导员。他认为这份工作并没有耽误他的时间,反而结识了很多优秀的硕博,和他们聊聊也让自己的心情有所好转。兼职辅导员的工作不多,每个月组织一次见面活动,孟伟估算,如果自己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的话,这些学生工作每天占用的时间可能还不到一个小时
也是同年,孟伟也建立了自己博士阶段的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平台。但在头几年的经历之后,此时的孟伟已经对手里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抵触情绪。他觉得手里的论文没有什么意义,不愿意写也不愿意改。他不再主动找导师,和导师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我对导师产生了不信任,导师也觉得我是个问题学生。」
他唯一一篇小论文,课题组小老板挂了一作,也只投了一篇影响因子 1 点几的杂志。「这样的情况很正常,因为老师要评职称用,学生只需要二作挂名就可以满足毕业要求。」

成为外卖员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下去,孟伟走向了延毕。学校的寝室不再能住,他只能搬到校外。孟伟说,这时自己的状态甚至比在学校里还要差,有大半时间是在家度过。他既没有找工作又没去实习,一方面想毕业,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
孟伟说,不可否认,延毕这件事,他自己要负很大责任——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没什么意义,内心是很抗拒去完成的。对于孟伟的执着,他的家里人也感到不理解:「做什么东西要做十几年都出不了结果?」,但孟伟觉得,很多细节和原因家里人也不清楚。自己明明是有能力的,如果就这样放弃了,不甘心。
直到 2021 年,孟伟的孩子出生了,这是孟伟读博的第 7 年。孟伟说,自己并不是不负责任,毫无准备地把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自己在 2019 年结婚,准备生孩子的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也算小康。
可是天不遂人愿,孩子出生后就得了爆发性心肌炎,孟伟一边要照顾妻子,一边要照顾病危的孩子。整整 67 天重症监护,4 次病危抢救,刚出生的孩子全身的血都滤过一遍。孟伟就住在医院的楼道里,当时手机里所有的 app 里都无法再提现一分钱,同时还欠医院很多钱。而也是这时,孟伟想到了去做外卖骑手
图片来源:孟伟朋友圈

2022 年春节过后,孟伟开始自己的骑手之旅,至今已一月有余。孟伟说,做骑手挺快乐的。可以和很多不同的人接触,挣到的钱也可以补贴家用。最好的一点是做骑手以后睡得好了,不像之前总是做很多奇怪的梦。
图片来源:抖音

未来

孟伟刚做骑手时,有个老师傅带他,一天跑下来,行业里面的门道都摸清了;他说,要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话怕是摸索一个月也不见得清楚。
说到这孟伟有些懊恼,「在学术道路上更应该有人带,甚至不是简单的指导一两天的事情。要是读博的时候,有一位身边的人能够指导一下,比如说你这个模型换一下数据,或者哪怕用没有实验平台,用网上公开数据集,然后去写一篇论文。只要有人点拨的话,也比自己去摸索快很多。
2022 年初,孟伟已达最长学习年限,办理结业,但在三年内还有一次答辩的机会。孟伟说,目前还是会把毕业论文放到首位,具体实施的方案还在制定过程中,导师和学院也在找自己谈,甚至说也可找别的导师一起支持。自己也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孟伟依旧会把送外卖作为补贴家用的兼职手段做下去,他最近也在考虑换一辆电动车提高送外卖的效率。孟伟说,最近一直有网友给自己转钱,但其实他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所以也将钱一一退回了。
就导师指导的问题,学霸菌致电浙江大学控制学院,但截至发稿前,仍未得到回应。

关于网络上一些争议问题的 Q&A:

Q:网传,课题组的导师指导论文比较细致,导师也很愿意和学生沟通,毕业后的学生也会再回来和大家聚会,这一情况是否属实?


孟伟:老师性格确实是很温和,论文指导也很细致,比如师弟的论文就来来回回改了一年半。老师在课题组也倡导「家文化」,很多管理上也是比较自由的,实验室氛围是比较好的。最近我的事情曝光以后也有很多研究生来私信我,他们在遭受的更恶劣的情况。我们课题组情况确实算比较好的。但没有给到有效指导同样也是事实。


Q:那您的毕业论文有得到老师同样程度细致的指导吗?


孟伟:导师指导的前提是的有一个东西给他。如果什么都没有,从零到一这个搭建过程还是要自己来弄的。


Q:做了 8 个横向,是一直持续在做吗?没有整理出什么可用的成果吗?


孟伟:8 个横向项目,是只算了我担任主要负责人的,我参与帮忙做一些小部分的都没算。这些项目长则一年短则一两周,工程思维和学术思维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这些项目里有的东西整理整理能写成专著,但我觉得那没什么意义,不是探索型的工作。


Q:为什么没有选择转硕或者是换导师呢?


孟伟:一开始选择直博就是因为真的有学术梦想,不是想拿个博士学位然后考选调生什么的。是想好好做科研工作的。但是一直觉得没人引导,没有找到自己在学术上的立锥之地。如果说是博士课题很难我做不出来,能力不够选择去转硕我觉得是合理。但我觉得自己是有那个能力去做好的。而且转硕感觉是一个比较妥协,似乎是去寻求安逸的一个选项。


(没有)换导师一方面是我和导师的关系还没有僵到那种地步,我也说了导师性格比较温和,人是挺好的。而且我以后也是想继续在学术圈立足的。不想和导师闹得那么难看。


另外一方面,在整个过程里我也是很怀疑自己的,我自己确实也有一些问题。可能换一个导师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Q:那么多国外访学经历学生工作不会耽误做科研的时间吗?


孟伟:国外访学的经历,去加拿大那段是本科时候,仅三周。去德国是博一时帮老师带竞赛,去美国那次是作为浙大的优秀学生干部一起去的。唯一一次和学术有关的是去以色列那次,因为他们做的东西和我们做的是一个方向,但过去的时间也很短,不到一个月。这些经历根本称不上访学,也就去个几天,这些所有出国的时间包括本科的加起来不超过两个半月。


学生工作我也说了,工作内容很少,不占用太多时间反而对我心态调整有很大帮助。我刚上本科的时候就是党员了,当时党员还比较少,所以承担了一些党务工作。还有一个我看起来学生活动比较多的一个原因是,我在浙大待了 10 多年了,没有参加过社团学生会什么的,其他的事务累计起来看着就比较多了。


Q:你自述是自入学后课题组无一博士按时毕业,但有网友表示,课题组大部分还是正常毕业的,真实情况如何?


孟伟:课题组硕士比较多,确实大部分也都是如期毕业,但博士也确实都延期了,最短的一个也延了半年。


Q:网传包括延毕之后学院课题组也一直在帮助,一直有补贴发放,确有其事吗?


孟伟:国家的补贴自延毕后就停了的,导师这边的补助是 2020 年停的。但我们课题组有项目补贴,有时 1000,有时 2000,断断续续一直都有。


Q:以你目前的经历和能力,完全可以找一份更高薪的工作,为什么还是选择做外卖骑手?


孟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做骑手时间比较自由,目前我也依旧是把做毕业论文这个事放在首位。这样的话做骑手我想跑单打开手机就能跑,关了手机我还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也可以挣点钱贴补家用。不是卖惨,比这更惨的事我都经历过。


Q:抖音上的简介是「让顽疾曝光,让学生务本」,是想什么样的内容得到曝光呢?


孟伟:就是很多导师拿研究生当廉价劳力、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科研学术指导不管不顾。如果被认为博眼球、赚流量,那也是为了问题得到重视。我的导师们人品不坏,但的的确确是误人子弟。


@STDX 对本文亦有贡献
题图来源:抖音投稿:zhanglanxin@dxy.cn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