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医学科研体制

2014-07-03 13:53 来源:科研时间微信 作者:王毅翔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前一阵子科研时间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王毅翔教授写了一篇《香港科研的苦与乐》的随笔,得到了许多关注与赞赏,而且香港大公报也转载了此文。王教授再次从香港医学科研体制的角度,又与我们分享了不一样的科研体验。

前些时间,我应AME出版社的汪道远社长之约写了篇随笔《香港科研的苦与乐》,得到不少朋友的捧场。让我想到了“再接再厉”,再与大家分享一下香港的大学医学科研体制。

现在在大陆医疗界经常听到的抱怨是医生们在对付繁忙的日常医务工作同时还要做科研,常常两头难以兼顾。在一些著名的教学医院,科研压力 (包括申请科研基金及发表论文) 甚至可以高于临床的压力。同时大学和医院对于发表SCI论文又有较高的奖励机制。

在方方面面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大医院的医生对于论文及科研基金的重视要重于提高自己医疗水平,这对于这些医生的服务对象——病人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大陆医疗界的再一个特色是比较基层医院的医生也要写论文以求晋升。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论文对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并无多大价值。

香港的医学院临床体系基本沿用英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大学雇员与以临床服务的医院管理局雇员分开。大学教员分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还有较少量以纯教学为主的讲师 (lecturer instructor)

大学雇员医生的主要考核指标为科研,即论文和科研基金,其他考核指标为包括教学和对大学及社会的服务。医学生医科大学毕业后做6-7年住院医师,考出专科医生后如进入大学系统就成为助理教授。再工作6 年后如考评合格成为副教授,工作就稳定了。这类似于美国的tenure track体制。

香港的公立医院由医院管理局运行。医管局的医生从住院医师做起、到副顾问医师,最后是顾问医师。对于医管局的医生,医管局本身没有科研的要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病人服务。顾问医师的职位很少,而考出专科医师后的位置一般即为副顾问医师,因此副顾问医师也是许多医管局医生的终身位置。

入大学系统还是医管局系统,对于医科毕业生来说,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也可以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医管局的医生,收入要比大学体系的医生高(以前我在荷兰工作时,那边非教学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可是大学医生的两倍),没有科研压力,只要看好病人,就可以潇洒地在周末打高尔夫球了。也有许多医生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包括成名后,进入私立医院或自己开业。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医生中收入最高的在私立医院。香港私立医院医院的收入可以高于公立医院同行的一倍。但对于普通的医生来讲,公立医院的位置更加稳定。一般私立医院会更加忙些,而且病种会比较单一。较为复杂耗时的病人一般推给公立医院处理。

而大学体系医生的好处是在时间上可以比较灵活地做科研 (在工业革命以前,做研究可是有钱的贵族们的专利,平民只为生存而奔波) ,可以申请香港的重要科研基金,可以带研究生,较多的时间与海内外同事交流;当然科研的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喜欢科研的人来说,其中也有乐趣和满足。

与大陆同行比,大学雇员医师的科研时间有一定保障。我们系的医生一般是一半时间做临床,一半时间没有临床排班,做与科研相关的工作。我与一位美国Johns Hopkins 大学的内分泌临床教授 (MD)交谈过,他是一天时间做临床,四天时间做科研,收入也与纯科研的教师(PhD)相差不大,否则难以保证他科研的顶尖水平。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多快好省”。一个人一天工作8个小时或勤奋工作12个小时,用于做这些事情就不能做那些事情。自从文艺复兴以后, 就没有全才了,一个人只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对于他来讲最重要的或最擅长的事情。在美国和欧洲,部分科研做得好的医生基本就放弃纯临床的工作了。

香港医学科研的优势包括病人的临床资料齐全,随访容易,科研时病人合作好。同行间的合作比较流畅。一般能在香港做到助理教授的,水平和风格不会差到哪里去。与美国的同行比,大家会发现至少数量上来讲,香港医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会远多于美国同行(当然许多顶尖的工作还是美国完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教授申请基金的压力更大。

美国医学院教授的很大部分薪金是从经费中获取的,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私立机构如哈佛医学院,没有申请到经费就没有工资。而香港正式教员的工资是大学直接给的, 至少自己的收入部分不用担心,这样就更有心思和时间来作论文了。

那么用于看病时间少了,是否大学医生的临床水平就会不如全职的临床医生?这里有不同的概念。现在中国大陆有“水平好的医生”和“水平不好的医生”的区别, 而发达地区的概念是所有有资格给病人看病 (包括做手术) 的医生都是“合格”的医生,由制度予以保证。

他们医学院的学生素质较高,毕业后经过5-6年的住院医生系统的培训和专科医师资格考核,以及继续教育学分和再培训的要求,并有一定的监管机制,医生间的水平差别比较小,医院间的临床水平差别也不大。

和英美国家一样,香港医学院有时也会有找不到特别有才华的医生的困境 (毕竟对许多医学生来说,有了高收入就不会给自己再找做科研的麻烦了)。香港和美国一样, 办法是招出色的外国医生。

美国医学院主要是招在欧洲完成住院训练的医生,给予有限行医资格(西欧的医学院则吸引东欧的医生)。以前在英国管理时有不少印度和南非的医生来港,现在常有港人在英国或澳大利亚等地完成医学训练后回来香港的医学院工作,在香港医学会有限注册 (即只能在大学系统里行医,不能私人开业或加入医管局系统)

另外要说明的是,香港医管局医生也有不少喜欢科研和写论文的。他们一般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临床研究,尤其是回顾性的研究,还有的是与大学的教员进行合作研究。甚至私立医院也有发表论文的,他们知道,这是在“烧”自己的金钱和时间。

所以香港的大学吸引有特质的专科医师进入医学院工作,并让他们有合理的上班时间用于专职科研。大陆的现行体系也要考虑一下,是否需要这么样大的医学论文总量,尤其是对于较为基层的医院。还有就是如何保证中国医学论文的质量。

最后我想重复:“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

笔者王毅翔 (Wang Yi-Xiang) AME出版社 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www.amepc.org/qims) 杂志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自科研时间微信

编辑: 赵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