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生活:重视稀缺再平衡

2014-05-27 22:49 来源:科学网 作者:彭 思龙
字体大小
- | +

前几天一个朋友转来一个新闻,上面谈到一个人们常见的问题的研究,说人为什么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去哪里了。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是处于稀缺头脑模式,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结论,

“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人之所以穷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为了注释这个问题,我说一个故事。新疆南疆的一个地方领导去一个贫困地区扶贫,为了让他们能够可持续发展,每家送了几头母羊,希望他们能够养羊。从客观上说,这是一种本质上有效的扶贫方式。第二年,扶贫的领导再次来到贫困地区,看到贫困依然,问他们养的羊怎么样,收入多少。他们说,羊肉很好吃,那些母羊早就成了盘中餐。

这些结论似乎很能说服别人,我基本同意这些看法。同时我也联想到马斯洛的心理学,马斯洛的心理学把人的需求描述成金字塔,当下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上层的需求是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因此,这种金字塔结构和上面的稀缺性头脑模式是吻合的。这就提醒我们,我们是否也一样处于稀缺性头脑模式,如果是,我们如何摆脱这个模式呢。

再平衡是美国前不久发明的词汇,是希望在中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能够平衡中国不断变化的影响力。借用这个词汇,我们为了摆脱稀缺性思维模式,可能需要各种再平衡。在进行机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样本分布不均匀和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遍历所有可能的事件和生活经历,加上我们自己的所谓的兴趣导致的我们选择性吸收和思考,这就导致我们大部分时间处于稀缺性思维模式中。为了摆脱这个模式,下面的几个初步的思考也许值得考虑。

一、有意识的对抗稀缺

我们可能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我们是否处于被稀缺性资源绑架的情况。以前我写过一篇有争议的文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继续当穷人”,说的很多人不舒服,我也不希望如此,但是历史证明这种被绑架的模式是非常顽固的,不能轻松的解决掉。小时候家里穷,物质对我来说就是稀缺资源。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被物质所左右。

博士毕业的时候,香港一所大学让我去做博士后,承诺的薪水多达三万多(推荐的朋友转告,没有明确确认),就因为这看起来是非常诱人的物质利益让我却步,我不能因为这个明显的物质收获而迷惑了自己的眼睛。每个人都需要被承认,但是当面临有些出头的机会的时候,我也经常谨慎,因为那些可能并不是我真正需要的,而仅仅是自己的意识被自己的当下需求所绑架所产生的短暂幻觉。为了摆脱稀缺性思维模式,可能需要有意识的自我反省,尤其是当面临一个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的时候,需要对抗这种诱惑,做出非常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这是所谓的心理再平衡策略。

二、经常跳出自我

人之所以被绑架,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沉浸在现状中,被现状绑架,被现有的思维所禁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见识和思维之所以如此的短视和偏离真实,就是因为我们被眼前的信息所误导。

每个人的信息都不是全面的,都是非常局部,不管是时间和空间,我们能接触的都非常有限。我们能做的就是经常让自己安静下来,抛开眼前的所有信息,进行重新思考,经常跳出自我,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我们常说知彼知己,知彼容易,知己甚难。大多数人做不到真正的知己。如果想做到,就只能让灵魂跳出自我,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但是这种类似精神分裂的做法一般人是很不习惯的,基本上很难做到。可是,正因为很难,我们必须学会,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来,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是所谓的意识再平衡策略。

三、多读自己不喜欢的资料

我们的思维是我们接受信息经过加工之后形成的成果,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是我们的经验和接受的信息让我们觉得那样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感觉不能成为那些认识和思维真的正确的证明。我们在做机器学习的时候,遇到样本偏离,我们更需要那些远离过于集中的样本,来平衡已经过度学习的样本。

我们很多时候读书都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方式可能不断的强化过去形成的一些意识,由此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我写过一些关于读书的文章,就强调读书不能总是读自己所谓喜欢的书,因为这种喜欢带有一种偏见、常见和成见。就好比一个胖子总喜欢吃,但是对于胖子来说,最需要的恰恰是不吃或者少吃。熊猫野化的时候,习惯性的吃嫩的竹子,这是它在圈养的时候形成的习惯和爱好,但是野外的环境要求它必须吃一些老的竹子也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我们一样不比熊猫更聪明,我们也需要有意识的吃一些老竹子,读一些我们曾经刻意回避,甚至很讨厌的书,以此增加我们新的认识。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友不是酒肉朋友,是能够提供参考意见的批评朋友,会说一些刺耳的话,我们可能不喜欢,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喜欢。良药苦口,那些对我们治病有效果的药,往往都是味道不好的,这种味道不好意味着我们缺少那种味道,补充了这些味道,我们就可能更加健康。这种我称为信息再平衡。

四、增加生活的丰富度

人之所以形成固定的思维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单调化。我们每天固定的一些生活规律让我们陷入局部的思维中。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并不是相当徐霞客,而是增加生活阅历,不断地对吸收进来的所谓书本知识进行注解的过程。我们如果在农村,没有到过城市,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城市人的心理和思维。我们如果一直在城市,我们对农村和农民就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我们没有见过特定的现象,我们就不能理解那个现象所带来的其他信息。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盲人摸象,即便我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一样不能超越现实。这是所谓的生活再平衡。

五、让我们更空一点

我们过于忙碌,让我们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我们的信息量过大,让我们失去判断,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我们可能需要像笛卡尔那样进行信息丢弃,抛弃一些我们曾经认为宝贵的所谓知识和信息,让自己真正的“空”下来,以此来让我们显得更加睿智。

总的来说,稀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永恒的现象,但是稀缺带来的正是我们失败的种子。为了减少失败的概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再平衡,以打破固有的稀缺绑架。我们需要在心理上进行再平衡,有意识的对抗稀缺带来的诱惑,我们同样需要在意识上再平衡,走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庐山。我们还需要进行信息再平衡,多吃点老竹子和苦口的药,让我们更加健康。我们更需要进行生活再平衡,不断的尝试,不断地突破和创造,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生活本身。稀缺我们躲不过,我们还因为人的信息带宽很窄带来的障碍,人生苦短带来的客观限制,但是我们依然有机会让自己更加平衡,使得我们的生活感觉更加幸福。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