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知为什么,NSFC某学部给我审的申请书全都是青年基金的,另一个学部让我审的数量少些但类型更多。
不过这也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属于同一领域内的青年基金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让我有机会了解当中的共性问题。他们选择的学科代码都一样(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标书才送给我审),不仅内容和技术路线类似,连题目的相似度都很高,多为“基于xxx靶标的xxx类分子的设计合成与xx活性研究”,有的再加上“机理研究”的字样。
整体上要夸一下,无论是来自于名校还是一般学校的申请者,年轻人写申请书的“八股文”比前些年普遍要好,说明接受过正规训练(有的人虽然就职于一般院校,但教育背景多为名校)。但是,也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现在NSFC越来越重视的“科学问题”,在很多申请书中似有似无、若隐若现。
我记得科学网金拓、俞强博主等不少老师,比较过NSFC与国外基金申请,认为NSFC虽然整体上与国外大体一致(无非是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和怎么做、为什么该给我做这几大问题),但分项有所不同;特别提及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混淆,以及目标与科学问题的界定不清,在NSFC申请中并不鲜见。
回过头去看自己过往的申请,或多或少也有这种问题,越是早期越明显。反思其原因,固然有NSFC申请书的问题,但和自己的眼界不够、对科学问题认识不清关系应该更大。
姑且在这里把今年青年基金中有关科学问题的情况讨论一下。
先来看看大家的写法。根据摘要和申请书内容,如果要总结“主要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或假说”的话,不少都是如此:
“本项目拟以具有xx活性的xxx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若干xxx化合物,探讨它们的xxx活性,希望找到新型的xxx药物候选物”。
上面这番话可以算主要研究内容,但是科学问题或假说在哪里?似乎没有看到,至少不明显吧。
有的年轻人会问,在药物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究竟应该“长什么样”?按照我的理解,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先了解本领域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如果不知道有什么问题,通常也难以在自己的课题中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或假说,并加以解决或验证。
药物研究领域大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怎样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或者提高药物对肿瘤的选择性/降低毒性。不过直接提要解决这种问题,通常都是大项目玩的东西。对于面上特别是青年基金这种小一些的项目,关注某一靶点或某一结构类型的分子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或提出有关假说。
例如某靶点的有效性/疾病相关性究竟如何?回答了这一问题有助于将来针对该靶点开发药物的成功。再例如针对某靶标的某个位点研发的药物/先导物具有副作用,那么换一个作用位点是否能减少副作用同时不影响药效?这应该也算一个科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例举的那些小而精的问题,其实也是围绕着药物研究中的大问题而生。但是在青年项目中,如果只会扣个“提高药物发现成功率”的大帽子,容易给人以大而无当的感觉;或者说提高药物发现成功率作为目标尚可,但作为科学问题却是“老虎吃天,没法下嘴”。想想你接下来的研究内容和手段,能够让你回答、解决这个问题吗?其实有时年轻人忽视或者缺乏的这种分寸感,恰恰体现了新手和成熟科学家的分野。
还有,青年基金除了问题要小而精,数量上也要有限制。例如每个项目提出一个顶多两个科学问题或假说,加以解决和验证就很不错了。别指望提出一大堆问题,打算靠三年时间和二十几万人民币解决。借用一句相声用语:别挨骂了!
我觉得自己经过多年摸索,慢慢有了一些体会,认识到过去走了不少弯路,也许至今仍未成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成熟中...)。我挺羡慕有些师从大牛的人,虽然年轻但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因为他们从眼界更高的人那里直接学到一些东西(例如对科学问题的提练),无须象我这样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当然他们也需要努力,但方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自己能够体会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摸索的艰辛,因此愿意分享一些心得,也希望能够和他们共同成长。
当然,上述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与观点,是否恰当还请各位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