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经费申请的角度来说科研的路其实很窄

2014-05-11 16:14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 明阳
字体大小
- | +

4月底,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多份申请本子。与往年不同,今年拿到的本子没有面上项目,全都是青年基金。从研究基础看,申报者绝大部分是博士,大都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发表过1-2篇SCI论文、多篇CSCD核心期刊论文。从年龄结构看,很多是从综合大学、中科院单位过来的刚毕业不久的青椒,女性申报人员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专业背景看,博士毕业专业多为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领域,但所从事的研究却是自己从事的行业。根据笔者主观猜测,也许信息学部、理学部竞争太强,申报者权衡利弊,没办法跑到竞争相对较弱的林学口与林家铺子的穷伙计争饭吃了。

经过对这10几份申报材料简单分析,可以透露出这样几条信息:2014年NSFC申报大军中,青椒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在高校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迅速增大;在传统学科中,来自于理学、信息学科的非主干专业的教师逐渐占了主导优势,传统学科师资走向衰败;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椒的研究基础、外语水平明显较高,但对专业全局的把握明显不足,科学问题的提炼能力有待加强。

粗粗浏览了几份本子,看着图文并茂、用申报者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厚厚的申报书,我不禁困惑:人生在世,有多少有意义的事情要做,为什么每年数十万科研大军都拥挤在NSFC这条羊肠小道上,劳神费力地每年花费数月时间,做这些寻章摘句苦雕虫的文字游戏呢?仔细分析,其实,仅从经费申报的渠道来看,对于普通的教师来说,科研的路其实很窄。

科研项目的申报,从经费渠道上看,分为横向、纵向2种。横向课题,多来自于企业委托,对申报者的专业背景、行业威望、人脉有较高的要求,并非人人都具备申报条件。纵向课题又有国家、省部级、地方项目之分,重点课题与一般项目之别。对于973、科技支撑等重大项目,多采用谁立项、谁申报,行业大佬主持、小团体坐地分赃的封闭运行方式,非一般草根科研人员所能染指。省级项目、行业项目、地方项目,多采用限项申报方式,申报者在同行专家评审前,需要经过学院推荐、学校答辩这些前置程序。

没有深厚人脉、没有交换筹码的一般科研人员,很难迈过这些前置程序;即使侥幸经过,行业内同行评审被枪毙掉的概率也极大。中部某农林院校,每年行业公益、行业专项的申报者,几乎被校长、院长、书记给垄断了。从某种程度上看,省部级以下项目,基本上属于权贵、精英的专属自留地了。掐来算去,剩下的唯一可以公开竞争的只有NSFC。曾记得,华东某三流院校许多青椒为了获得省教育厅设立的没有经费资助只有立项课题号的虚拟课题,项目书写得废寝忘食。

NSFC作为唯一的开放式科研申报途径,每年胜出的比例也只有25%左右。如果考虑到大牛、小牛连续成功资助的成分,这就意味着,全国数百万科研大军,大部分人员都难以获得必须的科研经费支撑。看过不少2000年后新升本科院校的简介,偌大的一所数万在校生、上千科研教学人员的大学,建校以来获得的NSFC项目只能以个位数计算。这就意味着,95%以上的教学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得不到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人员,在名和利均与科研经费紧密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出于生存压力,要么学而优则仕、要么傍大腕、要么被边缘化。在这种生存的压力高于科研道德恪守自律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弄虚作假、论文剽窃也就在所难免。

从国家的层面上讲,目前的科研队伍显然过于庞大,这些巨大的科研队伍对经费的需求早已超过了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精兵简政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废除科研经费与工资待遇挂钩的考核机制,才是消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的良方。

从科研人员个体来讲,既然科研的羊肠小道太窄,命中注定与科研经费无缘,又何必作茧自缚在科研的故纸堆里玩着自欺欺人的伪科研游戏而难以自拔呢?摒弃小道、另辟蹊径,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毕竟,父母的亲情、子女的教育、朋友的友谊、师生的情谊,那边的N多风景独好!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