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底至5月初,众多科研同行已陆续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发出的评审邀请函,然后也趁着五一小长假而放弃休息的权利,抓紧时间进行评审。
然而,在一些知名论坛上,不难看到部分匿名评委在炫耀自己收到多少本子的同时,难免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掌握他人的生死权。但是,让人感觉气愤的是,有些评委找些令人难以信服的理由对申请人痛下杀手——不予资助。在这些千奇百怪的藉口中,占据前三甲(排名不分先后,而在于评审的口味)的有:
文章问题
这其中又包含几类,其一、出身不好:要么发了一些付费的SCI,要么是将文章发在PLoS One或Advanced Material Research等名声不佳的期刊上,对不起,你犯忌了,只能无情地归为C类(不予资助);其二、档次低:发的文章不在学科TOP 10之列,或者是中文核心期刊,那就处以极刑——C类;其三、多少问题:有些评委真是闲得蛋疼而且估计脑袋短路,一会说人家文章少也不行,一会又说多了也不行,SCI多了,那就是灌水,没有创新。真是无语至极。
要是真遇到以上几类评委,XDJMs,那你们只能认倒霉了,也只能怪你的运气背,努力几月甚至一年才生下的娃——申请书,就被他们糟塌了。不要气馁,来年再来吧。
申请人的出身问题
以前,只听说过找工作需要查你祖上三代(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院校),可没想到极少数科研界的精英们或者前辈们也好这一口。他们非要查你,没办法,只能认了:让他们查吧。首先,查你本人。话说出身好——“祖上三代”都是985、211高校或者中科院,有加分——至少划为B类(建议资助);当然,你要是出身好,但是基础不扎实(SCI文章少),那就遭殃——还得减分。
出身不好,祖上三代都不是达官显贵,那就麻烦了,首先印象分就很低,要是基础还不牢靠,那就更遭,申请书直接被打入冷宫——归入C类;然而,假如基础好,SCI文章的1作有个好几篇,而且档次还算可以,表明该申请人勤于钻研、善于进取,是块科研的好材料,那么加分——至少划为B类。
其次,查你导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因此有一个好的老板(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行内人士而言,申请书加分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也有好事者——从国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水平高,出身牛犊不怕虎——才不管你的导师是院士、973首席、***还是千人,只要有把柄(申请书存在瑕疵)落在他们手里,那就完蛋——先打个C类再说,说不定他们心里还在意淫:XXX也不怎么样啊,他(她)的学生也就这种水平……假如,你的导师无名无分,既不是院士,也不是行业内牛人,甚至评审人压根就没听说过,那么你的导师对你的申请书而言,此时无疑毫无用处,而你只能孤军奋战……
撰写的细节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技术活,假如因为这个问题而被划为C类,那不能怨评审,只能说明自己的态度不端正。然而,也有些怪癖的评审,他们却抓着辫子不放,说什么申请书的英文摘要写得太烂,烂得玷污了他们的眼睛。当然,这不排除个别懒惰的申请者直接用谷歌翻译转换而来的。然而,我想说的是,对于大多数博士毕业的申请者而言,其英语写作能力至少不会烂到如此不堪,顶多是不地道而已。或许,我们只能怪自己遇到的评审者水平很高或者其“母语是英语”……
当然,还有很多拒你的理由,我不在此一一列出了,想必各位看官也曾经写出过那些创意很强的理由。但我真心希望各位评审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认真地评阅,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而是为了学科的发展,用心阅读每一份申请书。
之前,看到过BTV纪录频道有一期节目:吴宇森——打不死的浪漫英雄,其中主持人李俐君采访著名华人导演吴宇森时,我很欣赏吴导说的那句话:每个年轻人都有他(她)的才华,我很尊重他们;对于他们犯的错误,我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只要及时纠正,那就很好。
在此,我想对那些评审者说:你们也曾是青椒,也曾为拿不到基金甚至科研经费而迷惘过。因此,请你们在一些不足以痛下杀手的理由面前,三思而后行,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成长;即使你真要不予资助,那么请从科学的角度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
归根结底,这才对得起NSFC对你们的那份信任,更对得起你们那份专家的称呼和荣誉,而不是让你们用做评审的机会,出来得瑟——几天审N本申请书、不予资助又有多少。只有你们用心、用情审阅了,并给予客观而真实的点评和号脉,指出优缺点,最终负责地评分;如此以来,纳税人的钱才真正落到实处,而我国的科研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诚然,我相信那些奇葩的评审毕竟还是少数,而真正的专家善于呵护和关爱青椒的成长,同时他们的公道早已驻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