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时下盛开的樱花一样,它来得突然,异常美丽;凋零时亦很匆忙,令人唏嘘慨叹。
4月1日,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宣读了对小保方晴子的独立审查结果,报告称小保方晴子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有关STAP细胞的两篇论文存在严重的学术不当行为。消息如同愚人节彩蛋一样,震惊了整个世界。
随后,小保方晴子通过一份纸质申明表达自己的不满,并认为日本理研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是“不可接受的”,坚称“没有恶意犯错”,同时她称要通过律师进行申诉。目前,《自然》杂志方面仍未对该事件进行官方表态,称“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进行评论”,但他们已高度重视这个事件,并会进行独立的审查。
媒体:从惊喜走向遗憾
1月30日,小保方的两篇论文同一时间发表在《自然》杂志后,全球各大主流媒体均报道了该项突破性的研究。日本媒体尤为突出,除了报道这项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外,还为大家讲述了一个美女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日本新闻网(Japan News)两则报道更是为大家勾勒出小保方似乎从小就能成为大科学家的形象来。两则故事从小保方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一个优秀科学家的潜质讲起,再讲到小保方如同其他成功者一样,在困难面前斗志昂扬,最后终于成功。也许小保方从小的确就有这些特质,但是日本媒体的报道显然是在有意渲染,这可谓别有用心,或许他们想树立一个女性科学家典范来。小保方因此被贴上了许多标签,“美女科学家”、“年仅30岁”、“年轻有为”以及“Rikejo”等称号,Rikejo是日本对女性科学家或学生的一种称呼。在这里形容小保方肯定是褒扬了。
然而,随着外界质疑声不断,小保方论文造假几定成为事实时,一时间备受关注的小保方自然同样成为了各国媒体人士信息挖掘的对象,因为她的故事所带来的媒体效应,能产生价值与利润,自然逃不过各国记者的“法眼”。在调查过程中,小保方的博士论文也被发现涉嫌剽窃,毕业论文中有很多地方是通过其他文件复制和粘贴的过来,媒体毫不客气地判定她的博士学位可能会遭到撤消,但随后遭到早稻田大学的否认,他们认为小保方的博士论文主要是涉及干细胞多能性方面的研究,与她此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无直接关系。令人扼腕的是,日本新闻网那两篇“褒扬”的文章随后也被删除。本文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到这两篇文章,有兴趣见文末,或许可以找到新线索。
论文发表花絮
4月1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出来后,小保方仍坚称自己并没有涉嫌造假,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小保方在铁证面前仍“负隅顽抗”。但是很多人都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小保方的论文开始发表的时候,是被《自然》杂志拒绝过的,理由是“结论不可信”,小保方同时还收到审稿人的一封带有“诋毁”的邮件,邮件称“小保方的这项研究简直是在侮辱细胞生物学。”遭拒的小保方饱受打击,但是她获得了日本另一顶级干细胞科学家笹井芳树(Yoshiki Sasai)等人的支持,最终将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我们也不得而知,为何在此次拒稿之后,小保方会“造假”,并执意将这项研究再次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此处疑点多多,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恐怕只有小保方自己清楚。
“理科女生”的成长简史
1983年6月29日,小保方晴子出生于日本松户市,根据小保方小学时期的书法老师介绍,小保方从小思惟活跃、好奇心强。“她总是问一些很奇怪的问题,例如她问我Kanji(日本汉字)是怎么来的”,这位65岁的女老师回忆道,她给小保方的评价是,“小保方的思维很独特”。进入中学后,小保方就开始对再生医学感兴趣,之后她进入日本著名高等学府早稻田大学,在该校理工学部应用化学学科攻读学士学位,从事再生医疗的相关研究。2006年大学毕业的小保方继续在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早期,小保方是在哈佛大学医学部的Charles Vacanti教授的研究室度过的,从事万能细胞(ips细胞)的研究。事实上,在她的成长史中,她也饱受日本干细胞领域的顶尖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的影响。
留学期间,她就有了STAP细胞的设想。刚开始,小保方邀请美国学者一起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遭到拒绝,因为小保方那时还只不过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而已,没有任何学术成就。2010年,小保方同最早克隆出小鼠的日本科学家若山照彦(Teruhiko Wakayama)谈论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刚开始若山照彦还是有所顾忌的,他对《日本新闻》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刚开始,我并不相信她所说的,但是我想如果这项研究被验证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凭借此项研究超过美国的同行”。就这样若山照彦也成为了小保方这项研究的骨干成员。2013年3月份,小保方那是还只有29岁,但她已成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发生和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CDB)的主任,这也是该研究中心自2000年成立以来,第二位最年轻的科学家。小保方的科研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从她的教育经历以及履历很难看出她涉嫌学术造假的动机。
日本女科学家的现实
当小保方的论文发表后,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贴上各种标签,日本政府也高度赞扬了这一重大“突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Hakubun Shimomura)称,领导这项“突破性”的研究竟是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整个日本的骄傲。他还说日本政府今后将为年轻的女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利的科研环境。
事实上,下村博文是想通过小保方为日本全国女性科学家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因为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女性科学家比例几乎一直处于垫底的位置,尽管近年来日本政府努力地纠正这种比例失衡的情况,但是效果仍旧不佳。
日本媒体一再渲染“女性科学家”“年仅30岁”,在肯定小保方的同时,也在刺痛着广大日本女性科研工作者。小保方并不是大多数日本女性科学家的写照,实际上,大多数日本女性科学家在这个年龄,面临的压力不仅存在于学术考核上,还有生活的压力以及传统观念对女性科学家的固有偏见,压力以及偏见造成日本女性科学家严重不足。有项数据显示,2009年日本女性科学家的比例只有13%,而且高校中大部分行政上的琐事,都是由女性来承担的,这使得她们游离在科研一线之外。
《纽约时报》2013年的一篇文章称,在日本女生心中,日本女性科学家是那种“没有男性喜欢,头发乱蓬蓬的样子”。所以她们即使进入高校后,也很少选择理工科。而且女性一旦进入科研领域,她们的婚恋问题、科研工作以及生活压力可能是男性科学家的好几倍。此外,在男权主导的科研世界中,女性科研工作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这种想法也根植于日本女性的脑海中。
曾被视为一颗熠熠生辉的科研新星,被日本政要描述为“日本的骄傲”,小保方此次论文造假不仅给关注她的人迎头痛击,同时也是对日本原本弱小的女性科研群体带来不小的打击。
她能否挽回自己的荣誉呢?此前小保方向媒体透露,尽管干细胞研究工作压力大,但她将“努力地为人类社会贡献10年、100年”。她是否仍旧坚持追求真理,履行她的诺言?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