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基金)发榜时,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为其高唱赞歌,认为基金是最公平公正的。果真如此吗?我怎么感受不到呢?时至今日,我从未听说过哪个国家的基金评审很公正。倒是有国外学者用数学模型论证过:基金是很不公正的,会阻碍创新。
我们的基金模式好像是这样的,能否拿到基金不在于得了多少正面评价,而在于你得了多少负面评价。因为只要有一个函评专家不同意,即使再多的同意,也会被毙掉。如果我们把基金评审比作一场官司,你就会发现基金这种的评判模式是有问题的。一个同意资助,一个不同意资助,究竟谁在讲真话呢?我们的基金委似乎总认为给出不同意资助意见的专家在讲真话。
这就好比一个说有罪,一个说无罪,法庭难道总是采信有罪证言?若真是这样,那可真是糊涂僧断糊涂案了。迄今为止,基金从未承认过冤假错案。殊不知,我们的基金评审是单盲,而法院的法官是实名的,当事人可以面对面地对簿公堂,可以申诉,但即使这样,我们的法院仍然有冤假错案。禁止申诉的基金是如何做到没有冤假错案的呢?难道基金委就是神?
事实上,有一种方法可以检验基金的公正性。就是把现在的基金委、会评专家、函评专家等全部替换掉,用另一帮人马比如海外专家重新审那些基金标书,另一帮人马最好是独立的第三方。 看中标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证明基金是公正的,符合真理不能因人而异原理。我感觉有可能两波人马评审结果截然相反。所以说,基金的公正性是可以质疑的。
另外,以得了多少“A”作为评判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得“A”多的标书不一定是好的标书,得“D”多的标书也不一定是坏的标书。要知道,学术不是政治。据我所知,一些国际杂志主编并不是以赞成与反对票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录用一篇论文的。
会评专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它的权限很大是众所周知的,掌握着生杀大权。就我所知,即使那些中标的标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也得了“D”。那些标书又是如何得到会评专家的赏识的呢?听说会评专家是关起门来,几分钟就搞定一份标书,而函评专家搞定一份要一个多月。难道会评专家比函评专家高明很多?既然这样,要函评专家干嘛?直接用会评专家替代函评专家即可。
基金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与高考不同,它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任由函评专家自行确定。我见到有的专家看重SCI,有的看重论文篇数,有的看重跟风或热点,有的看重点数,有的看重官位,有的看重关系,等等。总之,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看重SCI或者点数的似乎更有道理,其实不然。殊不知,容易出SCI的其实都是跟风式的研究,不到可能出令人震惊的原创性的大成果。就我熟悉的领域而言,基金资助的绝大部分都是跟风式的研究。有些方向的立项明显偏多。这也反映了确实有很多在做跟风研究。
说句实话,资不资助跟风都不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如果大家都在跟风,会加重功利心,严重损伤以好奇心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基金有个很要命的标准就是可行性。任何一项申请,我都可以说它是不可行的。因为你没做出来,怎么说它可行呢?如果你已经做出来了,还申请做它干嘛?这就是基金悖论。有了这个悖论,我想毙掉谁就可以毙掉谁。难度越高,原创性越强,风险就越大,可行性就越差,遭到基金毙掉的概率就越高。一个四平八稳的研究是不可能有重大原创的。
有人坚信基金很公正。其理论依据是,它是小同行专家评出来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与学术有关的诸如学位、职称、院士、千人以及每年的各种奖励等,哪个不是小同行专家评出来的?又有多少是可信的?我们的科技杂志不也是小同行专家负责审稿的呀?又有几本杂志达到了国际水准?若是这样,就不会有大量好的论文源源不断流向国外杂志的。一个连杂志都办不好的专家们怎么能主持好公道,负责好基金评审?所以说,基金很公正,只有鬼相信。
要想基金公正,则申请人、函评专家、会评专家、基金管理者以及高校行政管理者等都必须诚实、自律。只要当中一个人捣乱,你都会泡汤。当然,申请人自己撒谎,会导致劣币驱良币。在一个热衷于包装、假货泛滥的国度里,要想人人都自律比登天还难。难怪有人形容中基金就像中彩票。对有的人来说,中基金比中彩票概率还要低。按每年20%的命中率计算,申请五次,理应中一次。可事实是,五次一次不中的大有人在。这表明基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世界。里面很险恶,遭人暗算并非子虚乌有。
很多人认为,基金比什么973, 863,重大项目等公正。果真如此?基金是唯一块净土?非也,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是一种假象。不信,你把973,863交给基金委去评审,同样会一团糟。反过来,你把973扩充到跟基金项目数一样多,每年资助2万项,仍然留在科技部评审。我保证会很多人说,973也很公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说基金公正的原因。基金立项数很多,圈内人分不完,就分了一部分给圈外人。于是乎,拿到基金的圈外人就感叹基金很公正。
总有那么一帮人认为:基金跟高考一样,很公正。真的那么公正?殊不知,高考阅卷是双盲,而基金评审是单盲,即评审专家完全知道被审人是谁。另外,高考除作文外都是客观题,而基金标书全是作文或者说主观题。高考作文评分差距太大会另找人重评,而基金不管出现什么异常都不会找人重评。就凭这几点就足以说明基金远没有高考那么公正。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如果高考学基金,用入学申请书替代试题考试,每个考生提交一份入学申请书给基金委,由基金委组织招生专家评审,决定谁该上大学。可以想象,这样的招考模式一定会天下大乱,阿猫阿狗都趁机混入985大学高校。
经常有人说基金专家大多数是好的,是公正的。让我们看看最近的张曙光案,就会发现大多数未必是好的。张曙光不仅不学无术,而且还动用2300万参评院士。参选的结果居然只差一票就当选,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投了他赞成票。难道这三分之二的大多数是好的?很多情况下,我更愿意相信大多数是自私的——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制度约束,所谓的大多数很可能就是坏的,腐败就会成为常态。基金评审也不例外。
水平最高的申请者肯定会被水平低的专家(即外行)评审,否则,你就不是水平最高者。一般来说,水平越高被外行评审的概率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网上常有人抱怨自己的标书怎么又落到了外行手里的原因。外行评内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行们无知无畏,视野狭窄,嫉贤妒能地乱评。
一个人基金没有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一边倒地认为人家的本子有问题,要好好反省自己,认真修改标书。这似乎在说:基金专家们都是大公无私的大人,而是基金申请者们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基金专家们是神,他们绝对不会出错。错的是你们这帮想拿基金的小人们。没中,你就会听到“由于竞争激烈,优中选优,很遗憾,你今年没中”。没错,基金申请是一种竞争,但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你买了劣质产品,你会损失掉白花花的银子,所以你不会轻而易举地投劣质产品的赞成票。
但是基金就不同,你投了劣质标书的赞成票,你不但毫发无损,有时你还会获得格外的收益,因为中国没有对黑心专家的惩罚机制。再说,即使有惩罚机制,你又如何判定谁在恶意评审呢? 同样一份标书,我就遇到过,一个专家说它研究内容太多,另一个专家说它研究内容太少。你说你听说谁的?是加内容还是减内容?这种无所适从、自相矛盾的评语绝对不是个案。一般来说,申请者的标书没写好只能造成不中标,而评审者的乱评造成的危害是大家的,久而久之就会毁掉整个学术界,形成不良学风。有的标书一字不改,后来又怎么中了呢?甚至有的标书换一下申请人,就能中。看来,不是标书写得不好,而是评审者心怀鬼胎。
基金的魔力真是太大了,已是中国广大高校教师一件头等大事。有的老师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有了它,就有了一切,一生就有了保障,就掌握了科学的精髓。因此,全国上下都高度重视,谁也不敢怠慢。基金委还专门在科学网开设了基金频道,供大家学习交流经验。不仅如此,还有基金在线查询,在线访谈等等,好不热闹。各个高校校长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每年专门请资深基金委专家举办各式各样的基金工作交流会,向大家传金送宝,讲授基金成功的秘诀与窍门。有的高校甚至将缺席者被视为对科研的不重视。有好事者居然按照基金中标数,对高校进行排名,并以此断定高校的科研实力。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基金大有成为继神学、自然科学之后的又一大学问——基金学。有朝一日,基金学成为高校的一个热门专业也不是不可能。
我身边就有人放下身边一切科研工作,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将全部心血都用在研究如何撰写基金标书上。老师们聊天或聚餐,聊的不是科研进展,而是基金收获。每年基金一发榜,全国上下就沸腾了,只差礼炮庆祝了。中了基金的夜不能寐,比中诺奖还兴奋,高呼“基金万岁”。没中基金的也是彻夜难眠,但心情比进地狱还难受,诅咒“基金该死”。毫无疑问,中了基金确实是莫大的荣誉,不仅全国权威部门张榜公布,而且学校甚至学院也公布,有的学院楼走廊都贴满基金中标喜报,这种喜庆氛围能感染学院的每一位员工。基金不仅学校有奖励,还与年终奖挂钩,成为职称晋升的权威标准。看到这些,说它是一场基金运动也不为过。国家这种导向,叫下面的草民不为基金疯狂都难。
回过头来冷静思考一下,基金这个船来品除了狂热,又为我们带来什么?过去无金的时代,如文革,日子过得虽然很穷,不照样出了屠呦呦青蒿素、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成果。如今有金的时代,也快30年了,全球经费世界第二,日子过得倒很富足,好像没有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原创性的大成果呀!?基金的功劳在哪儿?有人说培养了不少学霸。
难道培养学霸是基金的目标?有人说SCI增长迅猛与基金有关。不对,SCI增长与高校的论文量化奖励措施有关,与基金无关。取消各高校搞的论文奖励,SCI数就不会那么多了。再说,SCI代表学术?SCI多就比SCI少的更有水平?进行SCI数的竞争好像只有中国。这是中国自己树的看似学术标准的靶子。国际上,有SCI数量第一诺贝尔奖吗?一种制度即使再不合理,只要有人在里面获利,就有人跳出来拼命维护它。
SCI如此,基金也如此。有人提出废除基金,用人头费取代基金,免得大家一年四季都在劳命伤财地申请基金。可是有人就说,废除基金,搞大锅饭会天下大乱。我们的工资不是人头费吗?乱套了吗?众所周知,中国职称评审虽然很乱,但把它交给基金委去评审,估计会更乱。
因为基金专家报复某个人,跟你没商量,而单位教授报复某个人,至少你知道是谁在报复你。职称不公,你可以跳槽。基金不公,你说理的地方都没有,因为独此一家。人头费制度就是按职称发放经费,本质上就是单位教授委员会评审经费。国家也可以利用中立机构监管经费效用,做得好的单位多发放一点,做得差单位少发放一点。人头费制的特点就是最优者和最差者都不会被淘汰,而基金的特点是中间者和部分最差者不会淘汰,最优者和部分最差者会被淘汰。孰优孰劣,不言而喻。科学研究恰恰需要的是最优者。 水至清则无鱼。保留最差者不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淘汰最优者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如今的中国高校非常擅长搞量化考核。为什么基金不采用量化评估法发放经费呢?诺贝尔奖有时还采用量化法发放奖金呢,只不过不超过3人。按照现在的基金分配方案,只有“中”和“不中”两种选择,太残酷了。有时候,中标与中标的得分差距也就那么一点点。其结果就非常不一样,一个拿了80万,一个一分钱没拿到。看到结果,谁不心凉啊?按照量化法分经费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基金委按照函评专家给的分数,统计出每份标书的平均分数,得了满分的就给80万,得了80分的就给80%*80=64万。这样几乎所有的标书都能拿到一点钱,拿不到钱肯定是很少,因为得零分很少。这种分配方案不仅可以去掉会评专家,而且比较人性化,四个函评专家即使有一个捣乱的,损失也不大,你也能拿到钱。
基金前景堪忧,变得越来越偏离原先设计的创新轨道,越来越浮躁,正朝着本已令人深恶痛绝的官本位或分赃的游戏方向发展。基金已经变相地剥夺了某些人的科研权利。同一所大学,不能有的人有科研权利,另一批人没有科研权利,更不能拿别人未中基金就开除别人,这是相当不公平的,也是相当不道德的,是一种罪恶。未中基金无罪。拿了基金不干活有罪。中标者并不比未中标者聪明多少,很多仍然是平庸之辈,是投机者。他们只会为基金高唱赞歌,出一些不痛不痒、平庸的SCI。你能指望这帮人能干什么,他们不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就算万幸了。973再腐败不会拿掉我的饭碗。基金腐败就会直接拿掉我的饭碗,这个更可恶。这样下去,知识分子之间的内讧将成为必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