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到底应该资助谁?

2014-01-25 18:09 来源:科学网 作者:刘 建兴
字体大小
- | +

科学网的博主们最近要忙上了,因为新一轮基金申请已拉开序幕。基金申请热火朝天之际,谈论这个话题实在没啥用,也许该这样还怎样。但前几天国家领导人不是也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专门召开了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了么?因此,借此东风说一说这个敏感话题,但也无妨。

科研能力强的优先予以资助,本是无需讨论,不辨自明的。可有科学网博主为啥还居然当成问题拿出来讨论?这其实反映了现实中很多人对当前科研资助政策是有意见的。对此,改革的呼声最高层也已心知肚明,要动一动目前少数人“通吃”、“乱用”的科研经费使用现状了。按我的理解,资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是改革的正确方向。科研能力强何以体现?用实力和能力说话而不是用势力和资历说话。简单地说,要尽可能体现“三公”,去除不合理的经费投向。

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子。好的政策环境可让人埋头苦干,潜心投入钻研,并让人人都有奔头,看到希望。坏的则相反。真正的强者应是市场竞争中胜出者。现实中,运气和背景的成功总会有,但不该成为必然。否则,秩序破坏的同时,打击的更是人们的信心。要出政绩,追求的是短平快,甚至不惜杀鸡取卵,这是与科研规律是相违背的。这也是能盛产论文却少有创新的原因。

其实,关于科研的重复资助和获奖励问题,国家早已关注,也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扭转改变。但更重要改革,却是“一刀切”的政绩考核机制。如何建立多样性、层次化、实效性的科研资助政策,能否转化生产力、提高科研对社会的实质贡献水平,需要重新定义和评价“科研成果”,即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科研成果?这也是改进资助政策的前提。

用一句话概括,我们需要真正的科研强者和能人,而非那些远离社会进步的“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读研、写SCI没有错,很多人也因此项政策而获益(如同拆迁政策,让有人喜有人悲;大拆大建的“项目”对领导提高政绩尤其利好),但损害更大的还是国家。科研本身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国际接轨也绝没有错,但错在变了样的评价机制。科研投入现在已不可谓不高,可大把大把的撒钱,究竟要做什么、到底都做出了什么是不是更值得关注?

科研领域和经济成长一样,有战略考量为好。有些经济指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来改变;科研也一样,要鼓励人做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真真切切的做东西,并非为了生存或提升去一味迎合业绩或政绩的考核,若失去科研兴趣和使命,其实也是对创新的扼杀。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不单指反腐反浪费这种运动和整风这一层面,更重要的还是要改变使用的结构、导向以及相应的评价问题。

科研经费到底应该资助谁?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