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益:我是院士,我要退休

2014-01-10 17:37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朱 柳笛
字体大小
- | +

“八十多岁的院士,确实很难再出真正的研究成果了,我们不退,年轻人干什么去?”
 
已经81岁的秦伯益如此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写万卷书”。
 
他说自己不畏惧死亡,甚至曾为自己做过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
 
即便秦伯益不愿承认自己是院士群体里的异类,但在“院士退休”这件事情上,他也不得不认。迄今为止,全国两院院士中,获准退休的,只有他一人。
 
秦伯益在家中“私藏”了上万册图书,安装了一整套扫描、打印、传真设备,这里俨然一个小型、摩登的个人工作室。
 
他晚睡早起,每天工作八九小时,早晨浏览新闻,下午读书,习惯在晚上10点以后回复采访的邮件,也会就一些社会问题发声。
 
2009年,他将自己独游中国10年的2500多张照片和40篇散文集结成书出版,不忘分发给院士同仁,也赠送给全国多个城市的图书馆。“院士们没时间看,他们的家属倒看得津津有味。”他撇撇嘴。
 
他自认是“有着书卷气质的文人”,却身处军旅,一生与深奥枯燥的毒理、药理学为伴。
 
9年前,七十多岁的他卸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职务,仅仅保留了院士头衔。
 
可单是退休的这一想法,在他60岁时已经开始萌生。他当时计划着选好接班人,将自己的工作“转移”,去做人生中另外想做的事。
 
不料中途横生变故,“院士”荣誉到来,他只能顶着这个头衔又干到了72岁。
 
这一年,秦伯益坚决要退休了。
 
整个过程并不算顺利,他所在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将他的请求报到总政,因为没有先例,对方竟不知如何处理。
 
“查遍所有文件,既没说院士什么年龄能从单位退休,也没说院士不能退。程序怎么处理?谁来批?”秦伯益对记者说。
 
最后又从总政报到中央军委,第二年总算批了下来。
 
这让其他希望退休的院士羡慕不已。
 
“我认为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对晚年安排没什么影响。后来不知为什么,院士自己也好,院士所在的单位也好,社会也好,大家都有一种错觉,觉得终身荣誉就意味着终身工作,要干一生。”秦伯益说。
 
在他看来,八十多岁的院士,确实很难再出真正的研究成果了。
 
他的友人,希望能退休的院士沈国舫也曾说,有些院士表现得知识老化,或者说话不在点子上,那就可以退休了。
 
知识结构的老化,以及是否还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都是这些年迈院士逃避不开的问题。
 
而“活一天干一天”的价值观,秦伯益老早就否定了。“我们不退,那年轻人干什么去?”他反问道。
 
他倒觉得,“终身荣誉”,像一只花瓶,仅供人观赏。
 
花瓶甚至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为跻身这一终身荣誉,个别院士候选人不惜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事件频繁爆出;评选制度里各种行政力量介入,公关现象屡见不鲜。
 
日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对院士制度改革:“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但院士怎么退?有哪些条件和程序?截至目前,尚未有更多规定。
 
秦伯益对院士退休制度心怀希望。
 
他觉得他们这一代科学家,一直为了国家需要,坚持做一件事,没了私人的兴趣和爱好。
 
“我觉得很多科学家苦,是因为心灵的孤独。”秦伯益说。
 
他更愿意他们能和自己一样,找到研究之外更有趣的事情。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