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地方高校“崛起”引发关注

2014-01-06 23: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 保纯
字体大小
- | +



当人们目光盯着985、部属高校的时候,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学迅速崛起。他们有的规模超过了前者,有的录取分数线跃居部属高校之上,2013年又有4处地方高校牵头入选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均引起社会的关注。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占高校总量的95%,在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结构中居于“塔身”的地位。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地方高水平大学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前不久,约40所地方211工程高校、省部共建高校以联盟峰会的形式,就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未来能否弯道超车

地方高校,有太多兴衰起伏、让人耿耿于怀的故事。经过近些年跨越式发展,许多地方高水平的大学积聚了一批院士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完成了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较大幅度提升。面对未来,他们渴望抓住机遇,再上新台阶。

北京工业大学这所最初设计比莫斯科大学还要宏伟的工科大学,近年来发展很快。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数量居全国第六,专利授权在北京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和北航,高考最低录取线超过一些知名的部属院校,有研究机构评估,该校科研整体实力进入全国高校30强。

同属211工程学校,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也提出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并以落实“教授治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释放办学活力。该校近年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5篇。地理科学学院成为“研究型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和培育学科。西北大学依然保持优良的学术底蕴,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学科进入前10,其中考古并列第3,地质学第4,科技史并列第4。

郑州大学与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后已成为拥有6万多名本科及硕士生的大学,作为211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省部共建高校,在填补了河南省本土培养院士、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后,刘炯天校长表示,要“努力使2~3个优势特色学科平台达到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显然,建设研究型大学、区域领军大学依然是有一定实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愿景与目标。

协同创新,新的历史机遇

随着我国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5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项国家工程。与985、211工程不同,这次是把“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目标方向,并把面向区域发展作为计划的重大需求之一,这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战略机遇。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深有感触。浙江工业大学张立彬校长指出:“美国大学为什么超过欧洲大学?根本原因就是走出经院式研究,在解决社会重大课题中,实力得到提升。现在我国高校也一样。谁跟得上转型升级的步伐,谁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大发展。”他说,目前长江三角洲制药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很严重,附加值也不高。因此学校牵头建立“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事实上,从首批入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地方高校看,河南农业大学等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苏州大学等牵头的“苏州纳米科技”、南京工业大学等牵头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均为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指出,“我们要转变观念,努力实现发展路径的根本性转换。实现由传统的单一学科导向与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求导向并重的转变。”他分析说,广东教育人口规模全国最大,但基础还比较滞后;作为经济第一大省也有“后劲不足”的问题,学校只有配合广东提出的“打造南方教育基地”,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战略转型中才能脱颖而出。

河北大学毗邻京津,积极发展新能源,其“光伏技术研究中心”整合了华北电力大学等协同院校和企业的8个国家级实验室,汇聚包括两院院士,***,973首席,国家杰青等在内的500多研究人员,协同攻关解决我国高效率晶体硅电池研发、生产中关键技术、重大工艺和核心设备等重大课题,实力大增。

可见,面对区域经济社会重大急需问题协同创新,这既是地方高校的优势,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新的生长点。

回归培育人才本位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迅速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教书不育人;校风、学风营造不够等问题。为此,许多大学提出回归大学本位,提高质量,探索多样化育人新模式。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苏州大学以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技学院为契机,整合苏州工业园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优势资源,建立前沿性科研资源进课堂机制,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力争成为纳米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聚集基地。云南大学成立“庆来学院”,采用课程专业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教学,打通本、硕、博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宽口径与通识教育受到普遍重视。上海大学2011年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按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三大类招生,由十个课程组成跨越文理、纵横古今的300门通识课,让高水平教师全方位进入本科教育一线,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前瞻性思维和历史眼光。

卓越人才培养成为许多学校的重点。苏州大学、广西大学等以需求为导向,与著名企业单位合作,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人文学者”的培养。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作为世界科技园会员致力于培养创业人才。

国际化办学高校越来越多。许多高校都与国外100多家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北京工业大学与著名爱尔兰国际大学合作建立了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上海大学2012年本科在校生出国交流已达763人次,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2.8%,北工大计划十二五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或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达到三分之一,苏州大学更是希望未来这一比例达到50%。

总之,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终归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和永恒价值,也是国家、地方和群众的期待。 (原标题《地方高校正崛起》)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