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院士制度被现实扭曲

2013-11-27 00:25 来源:央视《新闻1+1》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节目导视)

解说:

80高龄,却难以退休。

声音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国舫:

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你们还代表了我们这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解说:

他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位真正退休的院士?

声音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伯益:

大概是有我自己的坚持在里头,我早早地就安排了谁来接我的班。

解说:

两个想退休的老人,一个普遍高龄的群体。

沈国舫:

有些人表现得知识老化,或者有些人说话不在点子上,那就可以退休了。

解说:

想退不能退,该退没法退。

秦伯益:

中青年的要露出头角比较难。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院士何时退休?如何退出?

主持人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最近一段日子以来,“退休”这个词被媒体和社会常常议论,不过它是由两个内容构成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在老龄化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养老保险可能还有所欠缺和令人担心的时候,是不是要延迟中国人退休的年龄,成了热门的话题,有人反对,有人坚决支持,泾渭分明。另一个与“退休”有关的话题可就不是这样的泾渭分明了,而是大家一致同意,那就是院士应该有退休和退出机制,这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明确表达了这方面的意思。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人都支持院士应该有退休和退出的机制,但是到底怎么退休和退出,可是一点准谱还没有,大家还不知道这条路应该怎么走。

接下来通过两个院士的故事,咱们碰碰这个话题。

解说:

作为我国近1500名两院院士中的一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近日备受媒体关注。半个月刚刚年满80岁高龄的他,向所任职的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提出退休意愿,但是对老人的要求,校方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沈国舫:

他们要给我庆祝80岁生日,我说要简单一点,同时我说我也到80岁了,也可以给我减少一下工作分量。在(生日)会上跟书记、校长一块谈,我说是不是可以考虑我退休的事。

记者:

您当时提出这个意愿以后,林业大学的负责人是怎么回应您的呢?

沈国舫:

说的是那怎么行啊,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你们还代表了学科发展方向,你还要为我们学校或者学科发表意见,提出一些指导的意见等等,他们对我还有很多期望。

解说:

沈国舫,曾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目前他主要身兼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环保部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个身份的工作。而这些对于80岁的老人来说,显然有些繁重。

沈国舫:

一方面是中国工程院有很多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或是我主持,或是主要参加的,还需要我去做。

另一方面,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我是中方首席顾问,这个工作也是有挺大的工作量,但是我觉得到80岁了,虽然目前身体还好,但总还要有逐渐衰老的过程,因此想解脱一下。

解说:

退休的理由还有应接不暇的社会邀请。

沈国舫:

来自好多好多其它的单位,他们对我有要求,不断提出来希望我参加他们的什么会,希望我参加什么评审,希望给他们出什么主意,这种活动太多。如果我退休了,我有一个理由,我说我退休了,我有一些事情我可以不参加了。

解说:

在中国林业大学官方网站院士风采一栏中,第一个就是沈国舫,称他和其他12名两院院士是北林大最优秀的校友代表,更是国家的珍贵人才和宝贵财富。

沈国舫:

已经不能再发挥了,因为个人有差异,有的人衰退早,有些人衰退得晚,有些人已经表现的有知识老化,或者说话不在点子上,那就可以退休了,是不是可以更多的尊重院士的志愿,根据这个情况来确定,国家可以定个杠杠,但是定个杠杠可以稍微灵活一点,根据不同的情况。正是我们院士里边,有的80多岁脑子还清楚得很,关键的问题还得他出来说话,大家还比较听,对院士来说,对更好发挥院士的作用,同时又适应院士的实际个人情况,是有好处的。

白岩松:

院士几乎在中国是一个终身制的,但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改革决定当中,可是有了院士的退休和退出机制,于是像沈老这样的故事,这几天当然格外的被媒体关注。不过下午我们和院方进行采访的时候,院方告诉我们,并不像媒体报道那样学校明确拒绝了老人退休的要求,而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接到比较正式的来自老人或口头、或书面的退休申请。我想可能不管沈老还是学校,这两方面可能都没错,沈老当时说减减我的工作的意愿也是意愿型的,学校没有解读成这是一个正式的提出退休的申请,如果沈老想要正式的提出申请,恐怕还得有一个正式的书面的过程。当然,接下来学校才会去思考该有怎样的回复。因此在这块应该消除这样的一个误解。

不过对于沈老提出退休的意愿,媒体为什么格外的关注?因为这的确是近几年,大家在关注两院院士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我们看这样两个数据,2013年两院院士的总数不超过1500人,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到89岁之间。这样一个数字告诉我们,从事科学事业的确有助于长寿。可是另一方面,是不是当了院士到这个岁数还能出成果,用已经离开我们的王选院士的话来说,那几乎很难了。工程院的院士平均年龄已经高达了74.3岁。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数据,在78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个兼职,人均兼职7.2个,我们把它想象到沈老的身上,他忙得过来吗?于是沈老就特别羡慕他的一位同行,今年比他大一岁的秦伯益院士,不过人家已经退休了九年了,是全中国的两院院士当中,唯一一个被正式批准退休的人。


 

分页: [ 1 ]   [ 2 ]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