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治理学术腐败首先要从教育部入手”。本人觉得:一,这有点冤枉。因为教育部不是科技部,更不是科学院,教育部并没有从根本上控制全国的科技资源,什么973、863、***,并不是教育部出台和实施的,国家的科技奖也不是由教育部来组织评审和授奖的。而且与科学院相比,教育部的科技投入是相对不足的。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部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是,但当下国家又有哪个部门,在治学方面又比教育部好?看看中国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在科学研究中又何尝不是行政总括一切?因此,本人认为:“治理学术腐败要从教育部入手”不但冤枉,而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家都意识到当下学术腐败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反对学术腐败、整治学术腐败,也不是直到今天才被提出来的。为什么学术腐败一直以来能够愈演愈烈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根治呢?这其间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没有找到好的、治理学术腐败的突破口。比如,一些人甚至提出导致学术腐败是(SCI)学术论文惹的祸(见科学网)。这显然是避重就轻,对治理学术腐败只能是抓抓痒而已。而治理学术腐败如果寄希望于“从教育部开始”,恐怕打蛇没有打到七寸。如何整治当下我国的学术腐败问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笔者提出:治理学术腐败从“牛人”开始的看法,请仁者、智者批评指正。
首先,什么是“牛人”?“牛人”就是在科技界呼风唤雨的大人。他的显著特点就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成果也许就有成果。这些“牛人”有些是科技资源的管理者和控制者,他既管理、操纵科技资源的分配,又参与科技资源的运行过程。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科技界一线研究人员不得不对他尊敬有加,而想方设法投其所好。更多的情况下,是牛人出面“暗送秋波”,下属则“投怀送抱”。这样一个科技裁判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暧昧”关系,演绎的学术腐败常常天衣无缝。他们瞒天过海、道德沦丧。欺骗学术导师,欺骗公平社会,欺骗人民国家。愚弄一线科技人员,普通科技人员对其腐败行径和罪恶勾当敢怒不敢言。这样的“牛人”腐蚀着学术的公平、正义、和根基。与足球南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当下整治学术腐败还看不到这一点,整治学术腐败也就是一句空话而已。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前程就会断送在他们贪婪的欲海和罪恶的魔爪里。
另一些牛人可以说是前一类“牛人”的替身和干将、或者说“二老板”,更多的是代表着“运动员”身份。他们虽然不参与科技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有着一线科技人员的美称。但其实他与一般科研人员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表现在:第一,这样的“运动员”触角丰满、信息灵通,后台高筑、资源丰富。他们可以凭借与“裁判员”的特殊默契关系,获得各种科技资源,与“裁判员”一起渔利。甚至通过行贿送礼等卑劣手段,而神通广大,源源不断地积聚和占领科技资源。第二,一般科技人员对得到的有限资源(课题经费等)总是惜之又惜,生怕乱用了一分钱。而这样的“牛人”常常慷慨大方、挥金如土。甚至可以与“裁判员”沟通,变换戏法将纳税人的血汗钱“顺理成章”地卷入自己膨胀的腰包。第三,这种“运动员”在业界办事,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钱花出去的问题。至于发表论文,对他而言不在话下,即便是出国英语考试都考不过的“牛人”“运动员”(考过了的不一定英语水平就高,但考不过的英语水平绝对不会高到哪里!),所谓的国际SCI论文也照样一篇一篇地PUB出来。如何出来的?你知、我知、他知!第四,这类“牛人”“运动员”对上阿谀奉承、投桃送李,对同事甚至对所在的单位,则狐假虎威、有恃无恐。什么学术道德准则、什么学术规范等等,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当下反对学术腐败,如果忽视了对这样一类学术“牛人”的清查,学术反腐也就只能是捕风捉影。
中国科技界、学术界的公正、公平、就被这两种“牛人”给搅浑了。然而,学术反腐要拿“牛人”开刀谈何容易?也正因这样,整治学术腐败才不见成效,反对学术腐败才困难重重。幸好,最近6位老教授连续2年的举报,搬到了一个“牛人”李连生,让人看见了学术界的希望。这一事件说明,在我们践行三个代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本法宝。谁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谁是“牛人”“运动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应该吸取,但完全脱离了群众也值得我们反思。找准了学术反腐的方向和目标,学术反腐也会和足球反腐一样,出现成效。新的科学春天就会来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