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受访者认为泡沫学术有套取科研经费之嫌

2013-10-31 22: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孙 震
字体大小
- | +

据《人民日报》报道,一名中国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表示,每年需花去 4 个月的时间从事项目申请的相关工作,而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最多不超过 1/3 的时间。

时下,在学术科研中,一些人通过包装概念「攒项目」,竟然通过审核拿到课题,但最后并没有搞出有价值的成果,这样不仅有套取科研经费的嫌疑,还制造出大量「学术泡沫」。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5911 人参与)显示,95.9% 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学术泡沫」严重。

「学术泡沫」是很多科研人员都面临的一种生存困境

「学术泡沫」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民调发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行政权力主导学术研究(41.0%);学术不端,急功近利(22.9);课题申报与职称、政绩挂钩(12.1%)。其他原因还包括:经费使用存在监管盲区(11.2%)、成果缺乏第三方审核(5.1%)、课题评审机制存在寻租(3.8%)、学术成果推广机制不全(2.8%)等。

「『学术泡沫』是很多科研人员都面临的一种生存困境。」北京某知名高校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周哲(化名)说,衡量科研工作人员能力的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等,使得很多人头顶巨大压力。「其实很多理论和应用都已经成熟,真正的创新性成果短时间内很难做出。但没有成果,科研人员就没办法提升待遇。」再加上这些科研人员身兼教职,还要处理一些行政事务等,根本应付不过来。在生活成本和科研压力下,青年工作者的科研经费不足以支撑高质量的研究,无奈之下只能制造「泡沫」,造成了恶性循环。而且,现在科研资源组织和分配机制混乱,一些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反而得不到经费。

北京某高校社科院系一位副教授张健行(化名)指出,「学术泡沫」要区分理工科项目和文科项目,因为两种泡沫有所不同——理工科多是经费的泡沫,文科则多是成果的泡沫。就文科而言,「学术泡沫」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术课题接受行政命令的指导,国家每年的课题指南决定了每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很多研究人员就会按照指南的要求包装原本想做的研究,不管学术追求,先拿到钱再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蒋建国教授认为,学术科研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换汤不换药」、反复申请课题经费的现象。有些学者同一课题稍加修改、重新包装,或者统一研究方向申请多个课题以便获取多个基金的支持,「从一些学术文章或科研成果的大篇幅致谢词中,就能看出端倪。」

「科研经费即便是申请成功后,仍属于国家,并不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财产,他们仅有使用这笔基金支持科研的权利。」蒋建国强调,做科学研究不一定都需要高额经费支撑,「过多经费反而容易引起学术腐败、科研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显示,92.5% 的受访者认为「泡沫学术」有套取科研经费之嫌。

「学官们」把年轻人的路都挤没了

张健行告诉记者,近年来,从国家课题指南的发布,到课题招标、审批等一系列环节,非学术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方面造成了大量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会产出不少「废品」。后果肯定是学术的「逆淘汰」,「这样的研究即便能保证最低质量,也肯定不是创新性的研究」。

他指出,因为国家课题对地方院校很重要,很多地方高校会下行政命令组建课题组,并且动用灰色经费补贴课题组和打点关系,「拿到科研经费或者继续用于跑关系,或者用于课题结果出书。即使学术成果很差也没关系,只要能提供出版经费就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鸣认为,「泡沫学术」是结构性的,来源于一种「认官不认学」的体系。在行政导向的学术评审机制中,官员有更多机会参与评审,也更有可能拿到课题。「有的院长、副院长身兼数职,非常忙碌,手里还有好几个课题,最终还能拿奖。这里面就很有问题。」

「除此之外,课题指导过程中的导向偏离也制造了『学术泡沫』。」张鸣说,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存在很多「假大空」的课题,甚至是直接「编故事骗人」。即便是这种课题,如果没有关系也很难「跑」下来。「拿下来后,在几十万元的经费中给代笔学生一点跑腿钱或者不给钱,学生在做的时候不懂就诉诸抄袭。很多学术论文的造假都是这么来的。」

张鸣介绍,随着国家科研投入的增加,现在动辄申请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科研经费。但许多 985、211 高校的课题质量却并没有提升,而且缺乏实际意义。在张鸣看来,我国学术科研领域「泡沫」过多的后果非常严重,将会导致整个科研体系的崩塌。一方面,国际学界对中国学者的学术信誉诟病已久。如果学术不端的人可以继续这样胡闹逍遥,国内学界的信誉有可能整体破产;另一方面,行政化导向造成了国内老实做学问的年轻人经常拿不到课题、发不了文章,「『学官们』把年轻人的路都挤没了,以后怎么能有创新性成果?」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大量的「学术泡沫」将直接导致我国的「科技创新动力缺乏」(21.2%),并加剧「学术不端行为」(18.5%)和「科研经费腐败」(17.9%),而高校的科研能力也会因此「持续下降」(15.0%)。不仅如此,学术泡沫的增加也会「打击年轻学者的学术热情」(9.1%),使「学术领域权利膨胀严重」(5.5%),并最终造成「科研人员的地位下降」(4.3%)。

反对意见的充分表达会对遏制「学术泡沫」产生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本科生李明新(化名)认为,应该通过完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来指导课题选择,「理工科领域的课题有的可能一时半会儿没有应用领域,或者方向很小众,但都属于用心做科研的范畴,和套取经费有本质区别。」因此,哪些课题属于「泡沫」不该由市场或个人来说,而是要有规范的体系来筛选和界定,并且可以通过资金分配方向让人分辨出哪些是好的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梁学智(化名),最近参与了一项室内植物与有毒气体的课题,课题负责老师和两位管理人员既关心研究进展,又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实验问题,并调动自己的学术资源解决困难。在这种氛围下,参与的学生都很有热情,有时为了完备的测量数据还会熬夜,「这种敬业严谨的科研态度是老师们带出来的。」

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雷毅看来,「学术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的不严谨。就我国现行的科研基金评审机制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数量是一定的,各个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彼此也比较了解,评审过程尽管采取的是匿名评审,但在学术界难免会有「你评我,我评你」的情况出现。所以,一方面,学者本身要有「学术良心」,要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课题申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术是一点一滴,而不是宏大叙事、夸大其词」;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在学术领域提倡言论自由,反对意见的充分表达会对遏制「学术泡沫」产生积极作用。

「遏制学术泡沫,关键在于国家整个审核机制的完善,在于敢不敢斩断一小部分人的个人利益。」蒋建国建议,具体做法可以包含:首先,明确项目要求,缩小申请范围;其次,各基金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保证资金公平使用;再次,完善评审标准,避免课题重复申报;最后,还要使经费的使用透明化。课题负责人制的经费使用方式虽然提高了科研效率,但也要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中,明确科研用途,避免暗箱操作,否则,这种方式将会助长弊端。

对于遏制「学术泡沫」的办法,受访者认为首先应该「改革评审机制,透明公开」(29.4%),其次为「对泡沫课题人员追究责任」(20.3%),然后要「遏制权利课题、领导课题」(19.5%)。另外,「加强对学术成果的审核」(10.3%)、「公开课题经费使用情况」(7.3%)、「严审申报人的能力和水平」(5.7%)和「请行业专家做第三方家督」(3.6%)也被提议为有效的措施。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