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厄立特里亚Wassee医学研究所的生物学家Ocorrafoo Cobange先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两个月前他投给Journal of Natural Pharmaceuticals的论文获得正式录用。很赞吧?不过事实上,这些都是假的,不仅作者和研究所都是虚构出来的,而且这篇漏洞百出的论文也是编出来。论文的真正作者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John Bohannon。
Bohannon为这场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游戏做了精心的准备。论文大致内容是一种提取自地衣的化学物质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为了使论文各有不同,Bohannon将一系列化学物质、地衣种属及癌细胞做了排列组合,最终生成了数百篇文章。
更加“狡猾”的是,他不但将名字和所属单位虚构成貌似来自非洲,而且为了避免杂志编辑对英语行文过于流畅产生怀疑,Bohannon特地使用谷歌翻译,将论文从英文翻译为法语,而后再翻译成英语。
在过去10个月间,Bohannon苦心孤诣地用假名、假单位将这些粗看可信,实则纰漏连连的假论文投给了304家开放出版期刊(Open Access)。用他的话讲,只要有高中水平以上的化学知识,就能立刻看到论文的问题。
”鱼儿们“的表现
投稿结果是:截止Science发稿时为止,304个期刊中共有157家接收,98家拒绝。有20家杂志编辑说论文依然在under review中。总体而言,假论文接收时间平均花费40天,拒绝平均耗时24天。
最终,这场钓鱼游戏为Bohannon换来了一篇Science的论文,详情请戳: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54/60.full
假论文的炮制过程(感谢@dennis_lxg战友的分享):
1.制造一个大模块:地衣中的X分子可以抑制Y物种Z细胞系的生长。
2.编写一个程序,使用备选的X、Y、Z项目自动生成一堆论文。
3.随机搭配姓名簿,虚构非洲作者名和研究机构名。
4.故意制造描述错误:图片标题说有剂量依赖的作用,然而数据却显示作用都一致。
5.故意制造设计缺陷:实验组用乙醇做溶剂但是对照组中不用乙醇做溶剂对照;实验组进入化疗而对照组没有进入化疗。
6.将英文用Google翻译翻译成法语,然后再翻译回英文,然后修改一下明显的语法错误。
7.请哈佛大学的人把结果改得有一点出乎意料而产生一点趣味。
8.最后写上一句“我们计划在动物和人上也试试”然后就直接宣布“这是一种抗癌新药”。
9.选择相近领域,以每周投稿10篇的速度投出。
10.联系的电子邮件一开始用Yahoo的邮箱,后来用自己制作域名的邮箱。
11.那些审稿前就需要付钱的期刊,就不投了。
12.如果文章被拒绝了,就结束。如果要求修改,就进行敷衍的修改(加个照片、改改格式、加几句话)然后再提交。
13.如果文章被接收了,就发个邮件“不好意思,改着改着我们发现个天大的错误,我们决定这个文章不发了!”
14.最后,查一查邮件的IP,记一记银行的帐号,再把往来邮件整理整理,发给大家瞅瞅,写个小结。收工!
“亮点”若干:
发稿量极大,但影响因子依然相对坚挺的PLos One此次捍卫了Open Access期刊的荣誉。他家的编辑指出论文中有利用细胞注射至实验动物体内的内容,但却没有附上相关伦理说明。另外编辑仔细审核了论文的科学性后,最终一拒了之。
印度期刊中枪者甚多。看看下图所示,印度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每个红点代表一家接受这篇论文的期刊)足以诱发密集物恐惧症。
中枪期刊分布地域
中国在这场钓鱼游戏中上钩者甚少(当然也可能和鱼不多有关),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点击这里可以看到:http://scicomm.scimagdev.org/)。单挑一家拒搞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杂志编辑与作者邮件来往数个回合,最终一句“您的论文不适合咱,另投别家吧”终结了这场游戏。邮件来往见:http://scicomm.scimagdev.org/data/merged_emails/557/merged.pdf
接受这篇论文的杂志有不少来自大牌出版社和学术机构,比如Elsevier旗下的Drug Invention Today,Wolters Kluwer旗下的Journal of Natural Pharmaceuticals以及日本神户大学下辖的Kobe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阿三哥那里搞这些幺蛾子也就罢了,您几位都是场面上的,也搞这一出,是闹哪样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