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的时候,一位同行和我说起他今年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申请,很是担忧。他说去年的评价意见不好,没能中标;今年改投了学部,希望结果能不同。他还说他的同事告诉他得找人,否则今年还是没戏。可是他明显在发愁,找谁呢?虽然没有明说,但我觉得他甚至把我都要当成了一根救命稻草(也许我误解)了?
我告诉他,我从来不知道我的项目是谁评的,没有意愿更无能力找过任何评审者。如果他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项目,可以找找试试。其实我本来想劝他对国自然要有信心,但对于他那焦急的心态,我说这种话是否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还好,最近了解到他今年的面上项目批准了,尽管只给了65万,他觉得“至少可以做些事了”(他的原话)。
最近看了太多抱怨评审专家的博文。有些人与我的专业差距过大,我无法从学术角度看出对错,但从字面上看评审似乎没有很大的问题。如果说评审者与申请者之间有学术观点的分歧,不认可申请者的某些(特别是关键性的)观点和推论,进而评价很低或不同意资助,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当然,如果能容得下与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课题,那样的评审者固然更好,但如果评审者觉得申请者基本概念有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打分低或者不同意资助,对评审者而言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因此,我觉得除非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评审者借学术分歧之名,行打压异己之实,否则申请失败者最好不要对此发表过激的言论(不是从怕得罪人的角度出发),甚至得出“黑评审”泛滥的结论。
我从当课题组长或PI迄今超过13年了,2006年才第一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不算在其他人主持的项目里打酱油的经历,迄今为止也主持过2项面上和1项重点,指导年轻人拿过2项青年项目;自己申请过不少次,也评过不少项目,算是有点心得。当然,也许由于我水平有限,从来没有当过二审(终审或会评)专家。
回过头去看,我获得资助的项目有一些共性,大体上说就是题目有一定新意、研究方案合理、工作量适度、基础比较扎实,从而让同行觉得值得做、也基本能够完成目标,因此才会同意资助;反过来,我自己评审他人项目时,大体也是这么掌握分寸。我没有获得资助的项目,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过几年再看,有的问题还挺严重,只是在当初的认识水平下没有意识到——当初交上去的时候还觉得不错呢。
整体而言我还算比较适应国家自然基金这套体系,相比之下申请其他类型基金的成绩更差。因此,我不大会去考虑评审黑或不黑的问题,或者说即便真是有这样的情况,我也无能为力,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工作、写好申请书。
尽管我无法否认有所谓的“黑评审”存在,但根据我十余年的经历,如果说到处都是“黑评审”,那为啥我没碰上呢?难道我的运气就特别好?大概不能这么说吧。要是运气真得那么好,我就应该去买彩票了。
过去13年里,我大概只有3-4年左右没有申请过国家自然基金,也就是说申请了8-9次,中标3次,大概算是平均成绩吧。比起网上说的那种百发百中的人,我是甘拜下风的。
今年由于手里有2个国自然项目在研,理论上固然可以再申请1项,但觉得做不过来,就没有申请。也看到有人申请基金就像吸了鸦片似的,我想自己还是别那样了。其实基金是用来支持科研工作的,需要了就申请。此外,有的工作并不适合申请自然基金,还不如去那些更合适的渠道申请(尽管难度可能比申请国自然大)。
没有申请,评审就成了我今年参与的主要方式。我对自己评审一向是问心无愧的,但为了避免别人说我自吹自擂,就不多说了。由于今年在科学网上看到的抱怨不少,加上基金结果已出,就抽空看了看自己评审过的项目。没有都看,主要看的是比较有印象的几个项目,结果大致如下:
项目A,我的意见是稍微减少资助,结果是小额资助;
项目B,我的意见是小额资助,结果是稍微减少资助(60多万);
项目C,我的意见是小额资助,结果是不予资助。顺便说一下,这是一位较有名气的学者,手里有大项目。因此我就不评价了,大家自己看吧。
项目D,我的意见是资助,结果是80万全额资助。
还有一个项目,我的意见是不同意资助,结果没有资助。
因此,我觉得自己和多数同行的意见一致;尽管明显有分歧,但绝对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如果按照上述结果来推断,至少对这些项目而言,我自己没有黑别人,同行应该也没有。
顺便说一句,目前这种流行的同行评议方式,确实会让一些具有比较特异想法的课题难以获得资助。这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而且基金委已经通过“非共识项目”尽力让这类项目有机会露头。
所以,我确实很疑惑,真有那么多“黑评审”吗?我怎么没有碰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