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在中国学者中的知名度应该超过CNS,你可以不关心自然、科学和细胞,你不能不关心SCI,不能不注意杂志影响因子。我们学者对影响因子的关心程度都超过了出版机构,杂志关心影响因子非常容易理解,影响因子是标榜杂志最可靠的指标,而学者们关心影响因子不是那么可爱,只能是可怜,因为这肯定和科学本身不是直接相关。但你经常听到中国学者们交谈的话题是,“我最近又弄了几篇20分的”;“我最近有几篇5分”;“我的不够档次”;“都是2-3分的”。
我们都清楚中国学者存在这个问题,那么和国外学者相比,我们这个问题的相对严重程度到底有多大,一般我们都是凭感觉对比。有人说某A国学者不看中这个,也有人不同意这个看法。你说他们不注重这个问题,鬼才相信。前不久就有许多著名学者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发了很有影响的旧金山宣言,都闹到自然上去了。不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声音吗。据说英国曾经制定一个政策,按照学者的影响因子分发科研经费。这已经是相当严重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Scopus数据库所包括的领域非常大,可能是最大的论文数据库了,更重要地是几乎所有的SCI杂志都被这个数据库收录。那么可以用每个国家在这两个数据库中的论文比例来看某个国家对SCI相对重视的程度。因此可以把SCI/Scopus的百分数作为作为判断SCI依赖症的一个重要指数。
我用2012年公开的数据比较后发现,数量太少的就不考虑了,无论怎么都没有影响,也说明不了问题,我用论文数量前25名的各个国家两个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这个比例最高的三个国家是伊朗、韩国和巴西,然后是土耳其、丹麦、西班牙、澳大利亚和瑞士。这些前八名的都是第一方队。中国排在12名,真好是中间,然后是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地区,不过比例指数大致相当。最让人意外的是最后一名是俄罗斯,倒数第二为日本。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数量大国这个比例都比较靠后,唯一的一个是中国。
看来我们的病情确实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