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真是疯狂而幸运的一天!这天另一个舞台上在上午11时也有惊天动地的表现,足以载入史册。
我的幸运来自下午5时,被告知小木虫上公布了武汉大学中标的基金,我们实验室里导师和我都幸运中标。不敢相信!忐忑地打开网页,我们学院的诸多名字不断跃入眼帘,今年中标的基金又创历史新高!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名字,反复又看了几遍,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真是不容易。我从读硕士,到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一直从事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2004年开始,连续5年申报基金,均以失败告终,对我的学术信心真是不小的打击,有时候甚至都怀疑我们的研究工作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这条路还能坚持走多久。可是,除了坚持,我还能干什么呢?终于,在2009年我得到了第一个青年基金,让我倍感鼓舞。然而,长久以来的学术环境,却让我仍无法建立足够的学术信心。几年间,由于我的偏执,却几乎未向国际刊物投出一篇论文。几年来,继续申报面上项目均铩羽而归。反正,当失败与坚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却少了必争的烦恼,当然或许更多的也只是一种无奈。
然而,随着SCI和基金在职称和各种评审考核中一刀切的愈演愈烈,我也感觉压力越来越沉重。特别是女儿在2009年出生,由于种种原因,只能由我们夫妻承担养育女儿的重担。幸好妻子也在学校工作,不须坐班,我们将上课时间错开,我也常常迟到早退以照顾家庭。每天晚上在女儿睡觉后,我再继续进行白天未完成的工作。慢慢地,女儿长大了,越来越懂事,可是,研究工作却没有大的突破,雷达虽然产业化,却始终未赢得海洋界同仁的完全信赖,从而也踟蹰不前;而我们所期望的雷达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也未得到回应和支持。在这种缺乏标定数据的条件下,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工作的难度非常大,这也是我自信心不足的一个原因。在当今SCI数据为王的时代,纵然有大量的雷达回波数据,但缺乏足够的比对数据常常会遭到审稿人诟病,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回应。终于,在进行了几次较长期的现场对比实验后,我们终于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比对数据可供分析。取得这些数据的代价十分高昂,雷达海试的每一天都伴随着巨大的经费和人力的投入,感谢与我们合作的公司一直坚持,尽管多年来并未实际盈利。特别地,我不得不转变思想,顺应潮流,发奋地写论文,在时隔6年后,才又发表了新的SCI论文。正当慢慢重拾自信,试图以长期坚持换来基金的青睐时,却赶上了基金委新出台的两年不中即暂停一年资格的规定。
2012年申请书的评审意见“过于工程化”尚未完全清除,我着实犹豫了好长时间,如果今年申报再次被否,那我就只能等到后年才能继续申请了,那时我可是彻底割断青年的尾巴了;可是,如果以当前的申请书再次申报,被否决的可能性势必非常大。我一度决定放弃,正好我准备出国访学一年,也产生了到国外充电后再战的想法,因此直到3月5日这一时刻的到来,我除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之外,尚未对申请书作任何的改动。放弃总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能找到一万零一个理由。但是,在学院召集的一次全院工作大会上,院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他说,我们应该勇于拼搏,勇于建立自己的学术自信,要勇于将自己的工作亮出去与同行竞争。与同行竞争,也是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有力手段。于是,我突然地紧张起来,又重新分析了前一年的评审意见,重新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构思,补充了一些新完成的研究成果,加入了能显示研究工作亮点的结果,并增添了细致的流程图,反复阅读,理顺申请书的逻辑性,十日内修改完成了申请书,其中经历了连续三个通宵,最终还是只能在超过截止时间的第二天一早交给了学院科研办公室。以至于可敬的老师开了个严肃的玩笑,说我怎么总是最后一刻才提交申请,明年再不受理我这样的了。我只能笑答,明年一定不会再麻烦您了,无论中与不中。提交后,我真的是如释重负,却转眼就把它抛到了脑后。
下午5点半,刚返回武汉的院科研办老师马上就向大家发布了今年的基金评审结果。我此时还悬着的心总算稍许平复。我终于得到了我的第一个基金面上项目,连续10年申请获得的第2个基金项目,到现在我还是非常激动,原来我是如此地向往它。现在基金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认同,一种肯定,感谢基金委和评审专家们,它必然鼓励和支持我在我们这个苦行僧般的领域内,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希望与诸多还未获得基金资助的科技工作者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