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只要升到副高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等)就可以做专家了。这几年职称晋升工作平稳发展,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也越来越多。项目验收、成果鉴定、各种项目申请的评审、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清洁生产评估与验收、可行性报告与大型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核、项目的招标等都需要召开专家评审会,一些项目的决策也都需要专家评审及咨询会。对领导来讲,收集专家的意见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当然它还有以下二点好处:一方面有民主的决策形式,另一方面也有责任风险转移的优点。需要专家的地方多,而专家队伍也不断在增长,如何选择专家有时也就成了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将国内的一些选择专家的方法与策略在这里晒一晒,这样就可以让大家看到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完善及解决之道。
一些经常需要专家评审的单位,往往先建立专家库,专家多的单位(如高校)有组织集体申请入库,也有由专家自己填表申请入库。选择专家最公平的做法是按专业划分,按各专业的要求,争取做到小同行内的评审,由自动抽签确定评审专家。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往往由需要评审的单位,提出一个候选专家名单,然后,核查这些专家是不是在已有的专家库中。若该专家就在专家库中,再通过电话联系确定候选专家是否有时间参加,这样,专家组成员就确定了。对于一些小一点的评审机构,虽然没有建立正规的专家库,但他们手上也有常用专家名单,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联系相关的专家。专家的名单确定,一方面主要根据业主的推荐,另外,与安排项目评审的领导或“秘书长”的关系亲疏,也将决定作为专家的候选次序。
从项目评审的目的与要求看,大家都知道,小同行评审是最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的,最能评审出项目的好坏优劣。但有时某些申请评审者要求请的专家,就最怕请到与自己没有亲密关系的小同行。有亲密关系的小同行,也就是自己“圈子中”的人,有没有问题都会支持的,真的有什么问题,最多是在评审完后的酒桌上讲几句,这些也几乎成为公开的“潜规则”。
我看到有人认为“运作得最成功”,我认为问题最大的成果鉴定评审就是请不是本专业的院士来评审。能晋升为院士,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者,当然大家也应该知道,现在能晋升到院士,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也是能综合处理各种平衡关系的人。项目成果鉴定,若能请来一个院士,毫无疑问,院士将成为专家组的组长。院士请来之前,要求成果鉴定课题组的组长已提前与院士做了“充分”地沟通,再加上院士本来就聪明的脑袋,与丰富的知识背景,虽然不是研究这个专业的,也会对要评审的项目有所了解,且能发表从其它专业角度对项目的新看法。在项目鉴定时,非本专业的院士组长一锤定音,有时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就诞生了。
问题是项目组长做项目介绍时,往往项目背景与情况介绍得并不客观,而不是本专业,特别是小同行的人,一般不能看出其中的问题。现在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最近“王林大师”已被拉下了神坛。想一想,就连钱学森这样我国顶尖级的科学家,都能被“人体特异功能”忽悠,更何况是其它人?若某个气功大师能在也学过气功的司马南面前表演神功,民间杂耍艺人,能在刘谦面前表演呼风唤雨,空盆变蛇的才能,并能忽悠他们,那才是真本领。现在应该看清楚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乐意找外行院士做专家组组长的原因。有时,主管单位也发现存在问题,但因为碍于院士的面子,也不敢或不愿意做调整与修正,可能没有任何价值的所谓“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奖”就产生了。
项目评审与成果鉴定,若请了非本专业的院士来做专家或专家组组长,都有狐假虎威的嫌疑!若全国做一个回顾性统计,找一找那些已鉴定过的成果,若是请非本专业的院士做专家组组长的项目,其项目成果有多少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