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师
何为导师?如何为师? 曾有博友针对研究生导师提出4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导师是否有足够的水平来指导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
2、导师是否平时有时间坐下来和学生讨论研究中的问题?
3、导师是否有能力引导学生向学科前沿问题和方向钻研?
4、导师招学生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还是为了完成自已的课题?”
个人见解:
研究生导师,确实不是什么人都称职的。做导师,还是需要一些资格的。现在好像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有了导师的头衔,不知道导师的职责,没有导师的内涵。
不适合做导师的做了导师,对于研究生是灾难。
做导师,是需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也是是必须的。
导师,是培养研究人才的,不是包工头。
包工头好当,导师不好做。
很简单的问题,周围似乎很普遍。
错误的理念一旦形成主流,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悲剧。
研究生教育要改革,首先要改革导师群体。这恐怕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二、学术圈
学术也有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什么人可进入学术圈?学术是谁都可以做的吗?
曾读到一位博友的评论,很是智慧。
“现在总有那么多人为了各种非学术的原因进入学术界这个围城,但可想,这个圈子相对于并不是内心喜欢科研的人,那就是荒漠:工作时间常常比其他时间多得多,收入回报常常比其他工作低得多。
这个圈子,就应该慎入:它是也只可能是学术人的天堂。没有内心的科研动力,那么日常的各种事都可能成为拦路石!
为什么现在一群又一群的研究生叫导师为老板?因为,任务(课题)是老板(导师)给的;工资(研究生补助)是老板(导师)给的。在这些只为找口饭吃找条路走的人群眼中,这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但是,别忘了,这是学术圈子!打内心里喜欢科研并且喜欢自己所从事的那个领域的人,学术独立性应该会很明显地体现!课题自己去开发,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提供建议等等。跟导师交流学术内心里平等,但语言上能体现尊重!导师学生互利共赢!
再说津贴的问题。为了挣钱,就不应该来学术界!大部分学术界的人,是挣不了大钱的!但我相信,学术界的人,只有真正不为外事(尤其是钱的问题)所困扰时,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才更可能出好的成果!因而,现在人们很多已经意识到要尽量提高学术界人才的待遇,让他们在“挣钱”上少分心。
在我心里,一个理想的学术界人才应该有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不求能挣多少钱,但我相信我理应并且有能力过中产水平的生活,不愁吃穿住行和养老;研究生阶段、博后或PI阶段所拿到的补助、工资,只是对我学术水平的肯定,我只是顺便挣点这个钱来保证我的生活——而我所需要考虑的,只是我学术上的问题,只要把这一件事干好,其他的就理应是水到渠成!”
个人见解:
学术圈,要慎入。没有强烈的内心呼唤,尽量远离这个圈子。
师生平等。要想做好学问,思想必须独立。依靠导师的思维,不会是一个很出色的研究生。
读研究生,不能挣大钱。培养研究生,不能不给钱。
要想研究生安心做出好成绩,衣食无忧是起码的保证。
学术人,不需要为油盐酱醋分心,不需要为衣食住行担忧。
真正喜欢和热爱探索未知的,有直觉、嗅觉敏锐的,想办法让他们进入学术圈。
让学术圈的人,活得有尊严,过得体面,能安心思考和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是我国学术界真正需要解决的。
同样,误入学术圈的,不适合做学术的,要有一套退出机制。“清理”学术圈,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当前恐怕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很多职位高的“大学者”,不适合在学术圈。他们的存在,会加剧恶化学术圈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