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与学术圈两则

2013-07-12 23:22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 德华
字体大小
- | +
一、为师
 
何为导师?如何为师? 曾有博友针对研究生导师提出4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导师是否有足够的水平来指导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
 
2、导师是否平时有时间坐下来和学生讨论研究中的问题?
 
3、导师是否有能力引导学生向学科前沿问题和方向钻研?
 
4、导师招学生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还是为了完成自已的课题?”
 
个人见解:
 
研究生导师,确实不是什么人都称职的。做导师,还是需要一些资格的。现在好像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有了导师的头衔,不知道导师的职责,没有导师的内涵。
 
不适合做导师的做了导师,对于研究生是灾难。
 
做导师,是需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也是是必须的。
 
导师,是培养研究人才的,不是包工头。
 
包工头好当,导师不好做。
 
很简单的问题,周围似乎很普遍。
 
错误的理念一旦形成主流,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悲剧。
 
研究生教育要改革,首先要改革导师群体。这恐怕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二、学术圈
 
学术也有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什么人可进入学术圈?学术是谁都可以做的吗?
 
曾读到一位博友的评论,很是智慧。
 
“现在总有那么多人为了各种非学术的原因进入学术界这个围城,但可想,这个圈子相对于并不是内心喜欢科研的人,那就是荒漠:工作时间常常比其他时间多得多,收入回报常常比其他工作低得多。
 
这个圈子,就应该慎入:它是也只可能是学术人的天堂。没有内心的科研动力,那么日常的各种事都可能成为拦路石!
 
为什么现在一群又一群的研究生叫导师为老板?因为,任务(课题)是老板(导师)给的;工资(研究生补助)是老板(导师)给的。在这些只为找口饭吃找条路走的人群眼中,这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但是,别忘了,这是学术圈子!打内心里喜欢科研并且喜欢自己所从事的那个领域的人,学术独立性应该会很明显地体现!课题自己去开发,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提供建议等等。跟导师交流学术内心里平等,但语言上能体现尊重!导师学生互利共赢!
 
再说津贴的问题。为了挣钱,就不应该来学术界!大部分学术界的人,是挣不了大钱的!但我相信,学术界的人,只有真正不为外事(尤其是钱的问题)所困扰时,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才更可能出好的成果!因而,现在人们很多已经意识到要尽量提高学术界人才的待遇,让他们在“挣钱”上少分心。
 
在我心里,一个理想的学术界人才应该有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不求能挣多少钱,但我相信我理应并且有能力过中产水平的生活,不愁吃穿住行和养老;研究生阶段、博后或PI阶段所拿到的补助、工资,只是对我学术水平的肯定,我只是顺便挣点这个钱来保证我的生活——而我所需要考虑的,只是我学术上的问题,只要把这一件事干好,其他的就理应是水到渠成!”
 
个人见解:
 
学术圈,要慎入。没有强烈的内心呼唤,尽量远离这个圈子。
 
师生平等。要想做好学问,思想必须独立。依靠导师的思维,不会是一个很出色的研究生。
 
读研究生,不能挣大钱。培养研究生,不能不给钱。
 
要想研究生安心做出好成绩,衣食无忧是起码的保证。
 
学术人,不需要为油盐酱醋分心,不需要为衣食住行担忧。
 
真正喜欢和热爱探索未知的,有直觉、嗅觉敏锐的,想办法让他们进入学术圈。
 
让学术圈的人,活得有尊严,过得体面,能安心思考和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是我国学术界真正需要解决的。
 
同样,误入学术圈的,不适合做学术的,要有一套退出机制。“清理”学术圈,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当前恐怕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很多职位高的“大学者”,不适合在学术圈。他们的存在,会加剧恶化学术圈的环境。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