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课题申报、师生关系,是科学网3大永恒主题。近日,关于教授职称评审的话题在科学网又热了起来。有人说,职称评审白热化的根源,除了荣誉,关键是与职称经济利益挂钩。其实,在行政化日趋扩张、赢家通吃的校园,作为一个平民教授,除了一顶不再具有诱惑力的职称虚名外,并无多少实际的物质利益可捞。
1、工资收入
目前国内高校,除了各种挂着人才头衔的精英外,大部分教师的工资由职称工资、绩效工资2部分组成,其中职称工资在工资总额的比重不到50%,绩效工资则与教学工作量、指导研究生数量、到位科研经费数量挂钩。以我为例,评上教授后职称工资仅仅比评聘前多了700元。至于绩效工资,并不必然与教授职称相关,这一点我会在下面做一较为详细的分析。
2、科研申报
在校园混得时间长的地球人都知道,科研项目中最大头的973、科技支撑项目都是行业大牛谁立项、谁申报,然后小圈子坐地分赃的,与平民教授无关。油水比较大、竞争比较弱的行业项目,如公益项目、引进项目、三项工程都是限项的,如果不挂个一官半职,连学院一级都出不去。 油水不大、关系很强的省市级课题,那是大牛们、权贵们给弟子、徒孙预留的私家花园,老百姓最好还是非请莫入吧。至于戴帽子的各种杰青、人才项目,或年龄、或人脉,希望都不大。剩下的唯一的希望,就是与副教授、讲师一拼高下的NSFC了。而NSFC,只要是戴顶博士帽子,就可以独立申报,而且青年基金竞争强度弱于面上项目。以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申报青年基金不限项,资助力度2倍于限项的面上项目。因此,拥有教授头衔,在科研申报上并无多少优势。
3、教学工作量与研究生招生
以自己工作的这所省属院校为例,教学工作量的安排权限在系主任头上,谁上的本科生课多、谁应该给研究生上课、谁的工作量饱满,主要看与系主任的亲疏远近,完全与职称无关。在功利化色彩极为浓厚的中国校园,学生报考人数最多的导师,往往不是学识八斗的教授,而是是否拥有一官半职,哪怕他是一个十年没有发表一篇一座论文、终日只会钻营权术的学术阿斗。
4、校园里的话语权
记得科学网有个博主这样说:教授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话粗理不错。平民教师,即使你当了教授、博导,在校园里照样被边缘化,学校各项重大决策面前没有丝毫的话语权。学校的重大决策是校长、书记联席会议的事情,学院的事情是学科带头人决定的,而学科带头人、系主任是院长、书记任命的,根本无需征求平民教授的意见。至于教职工代表大会这块好看不中用的橡皮图章,也成了各级领导、学术精英的盛会,与平民教授无关。
5、其他好处
有人可能会说,评上了教授,职称高了,会有很多立项、评奖、作报告、搞兼职的机会。其实,此言差矣。在博士满街走、教授不如狗的今天,这些好处属于特许经营权许可,专门留给那些具有教授职称、带有各种行政头衔的双肩挑、三肩挑的学术精英的。自己当教授也有好几年,而且自认为学术上做得还可以,却很少遇到这样的美差。仅有的几次受到教授礼遇的场合,还是有关部委搞活动、拉来各大林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授自费到有关节庆地点充门面,或者当了几次自费掏腰包给获奖者颁发奖品的学术研讨会分会场的主席。
因此,在功利化、浮躁话、行政化弥漫的额校园,评上教授,实在没必要得意忘形,因为只不过是一个徒具虚名的鸡肋。评不上教授,也根本无需愤世嫉俗。如果有一技之长,大可跳出象牙塔这资源匮乏、人才济济的是非之地,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放手一搏。如果觉得自己天资尚可,也可以对照学校水涨船高的评聘标准,猛发灌水的SCI,管它是否有用。如果情商较高,可以扭曲自己的人格,去谋取一官半职,哪怕一个具有排课权、学科建设经费支配权的系主任,也比教授这顶虚名实惠得多。如果看破红尘,回到家中相夫教子、强身健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为了这个虚名赌气伤身,甚至命丧九泉,实在不是一个拥有高级智商的知识分子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