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被知晓到位列全球排名第12位,影响因子从0.432上升至3.75,短短数年间,一本有着61年历史的期刊实现了“华丽转身”,蜕变为重量级刊物。它的秘诀是什么?
近日,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植物学英文国际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植物学报》英文版,简称JIPB)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2012年影响因子升至3.75,在全球植物科学非综述类期刊中排名第12位,在所有SCI收录的151种中国科技期刊中位列第7。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种康表示,这些数字意味着这本“经典的中国植物科学期刊终于跨入了本领域国际优秀期刊的行列”。
JIPB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老城改造”更不易
JIPB的前身《植物学报》创办于1952年。在61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发表过一大批对国内外植物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论文。1952年~2012年在《植物学报》和JIPB上发表文章最多的前15位作者中,已有7位成为中科院院士,另8位亦成长为中国植物学各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1998年,刊物确立了作为中国植物学科的一个重要窗口率先走向国际的发展目标,并于当年被SCI收录。2005年,JIPB与Wiley-Blackwell出版社合作,正式实现了发行的国际化。
但这条国际化的道路并不平坦。当时,JIPB的影响因子只有0.432,国际知名度低,许多国外同行未曾听说,半数以上的文章对SCI影响因子贡献为零……
“我2007年接手这本期刊,经历过很痛苦的时期。”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JIPB主编刘春明坦承,“新杂志的国际化比较容易,但老杂志就很难。这就好比老城改造比建新城难得多一样,有很多遗留问题要去解决。”
刘春明是这本杂志的第10位主编,摆在他面前的,显然是一个“历史重任”。
“我们没有‘装饰性’编委”
编委是刘春明手中的一张“王牌”。JIPB实行编委办刊,稿件的学术把关完全由国内外一线科学家组成的编委队伍负责。目前,JIPB编委会共有80人,其中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15个国家的外籍编委52人,占65%。
“编委是杂志的招牌,编委团队的质量决定了杂志能否办成一流的刊物。”刘春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与JIPB想要聘任的编委都曾当面聊过,“我要让他们知道中国在办这本杂志,需要他们的帮助”。
但是,求贤若渴并不等于可以“放水”。刘春明接手杂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狠心把一些名气很大,但由于工作太忙没有太多时间为杂志工作的著名专家给“剔”了出去。“我们要求每个编委必须要能有直接的投入,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杂志的一分子。我们一个‘装饰性’编委都不要。”
如此务实的态度换来了编委的尊重。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Bill Lucas本人虽是国际顶尖植物学杂志《植物细胞》的副主编,但做了JIPB编委后,他花了大把精力在这本刊物上,还每年到中国来讲学,为JIPB的读者和作者进行写作培训。“我在JIPB上投入的心血比在《植物细胞》上还要大得多。”他说。
中国杂志的“气质”
解决了编委问题,还有作者的问题需要解决。JIPB追踪多个顶级国际刊物的作者,以主编名义发送约稿信,并通过开设稿件审理快速通道、稿件接收后不收取版面费等方式,快速将海外投稿比例提高到51%。
但这并不意味着JIPB就放弃了国内作者。“中国科学家都喜欢追逐国际刊物,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国内专家的确不愿意投我们,我们反倒还有点死缠烂打的意思。”刘春明说,“但现在,国内一流植物学家没在我们这里发表过论文的极少。”
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除了7年间影响因子提高了近7.7倍外,还有JIPB一直在坚持的一条信念:在中国办杂志,决不能伤害中国科学家。
“我们了解到,一些新创办的杂志通过刻意压低国内文章比例,很容易就能在短时间内把影响因子推上去,但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中国人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都放在JIPB上发表。”刘春明说。
这就是一本61岁高龄的老杂志对自己、对读者、对未来的交代。就像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洪德元所言:“一本好的杂志不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平台,它更是展示研究机构乃至国家办刊水平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