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群体,在其行政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监督和有效制约的情况下,短期政绩自然成为行政管理群体的岗位目标。在校长任命制的制度环境中,校长看重的是短期政绩是否符合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的主观意图,而不是高校核心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合理长远发展目标,更不是基层教职工的集体利益诉求和合理人文志向目标。武断否定“教授治校与学术自治”的尝试与探索,将使得我国高校进一步沦为行政衙门,导致学术权力进一步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属品,结果是压抑学术思想的自由发挥和阻碍创新机制的合理构建。因此,本人抛砖引玉,就我国高校“教授治校与学术自治”的环境条件探讨,企图引起大家的积极关注与深入研究。以下为个人浅薄之见,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制度环境原因分析:高校校长基本由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任命
校长基本由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任命的制度,其优点是避免高校管理层形成狭隘的团体利益,空降兵式的校长可力排众议重新组合构建行政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高校内部帮派林立互相扯皮现象。这种制度的缺点是空降兵式的校长人选质量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权力纯洁性和质量有效性,而空降兵式的校长仅需要对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负责,其行政能力和行政手段是否得到基层认可并不重要,短期政绩行为成为空降兵式校长管理的致命缺陷,高校沦为政府下属行政衙门,结果是压抑学术思想的自由发挥和阻碍创新机制的合理构建。高校教授们于是纷纷向权力看齐,沦为具有教授头衔的学术官僚!
二、经费来源原因分析:高校经费基本由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自筹经费能力差
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高校大部分办学经费不能自主解决的现象还将继续延续,其结果经费使用效率不高,贪污腐败盛行。造成这种现象基本原因是目前我国高校是政府办学而不是社会办学,各个高校经费使用和经费来源基本由政府调拨和配备,社会捐赠比例很小且仅是鸡肋。高校为了得到更多办学经费,纷纷向上级主管部门实行私下效忠。在我国,得到经费拨款总额越大,其高校的排名就越靠前,就是所谓“一流高校”,真是“钱多学问多”。如果按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人均拨款量,对北大清华进行拨款,即使这两个高校不会关门,世界排名也会马上名落几百名之外。高校自主发展道路中,高校应努力提高自身社会办学的社会属性。
三、管理模式原因分析:政客官僚管理导致学术腐败盛行,学术土壤严重恶化
由政府任命的政客官僚管理高校,这种政客式管理模式导致科研的管理过程指标化、管理内容指标化、管理方式指标化和管理效果指标化,浮躁的指标数据成为高校政客管理的核心政绩内容,把指标当做目标是目前各个高校科研管理的通病。行政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监督和有效制约的情况下,高校政客以其自身的权力掌控高校科研资源条件为己所用,并利用权力诱导或逼迫下层教师为其“鞠躬尽瘁”。于是整天泡在交际圈拉帮结派或整天泡在会议室空谈虚论的“双肩挑”高校领导,其学术成果也是“异常突出”,形成事实上的学术腐败,导致“官大学问大”的不良学术风气在高校盛行,学术土壤严重恶化!如此高校,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多的是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目前“人才引进”不重要,重要的是搞好人才培育的土壤,没有好的制度化土壤,引进的人才也会被同化,最后是同一种声音!
四、学术能力原因分析:高校教授学术能力不强,学术品质和学术道德不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我国高校在进行申报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具有巨大经费利益项目时,很多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突击提拔或放松评审,短期内产生了一大批教授、硕导和博导,难免良莠不齐;二是由于我国教授的评审制度和评审过程存在的缺陷,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充分利用自身权力或人脉资源,在其学术能力达不到国际同行教授水准的情况下也强行上位获得教授职称;三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严重的政绩行为目标驱动,科研成果指标化和科研指标异化使用成为教授们的紧箍咒,“逼良为娼”的政策导向明显,导致越来越多的教授沦为不做科研的项目老板,科研能力迅速下滑,对科研前沿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缺乏敏感度,科研团队科研能力江河日下,弄虚作假成风。
“我国教授的学术能力不强、学术品质和学术道德不高具有普遍性”,这句话也许很刺耳,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导致我国高校没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的层次体系和结构体系,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的评价失去应有的认可度和权威性。这样教授群体如何能够担任起“教授治校与学术自治”的重任?结果是由政府任命的政客官僚管理高校,形成恶性循环。没能真正做到“教授治校与学术自治”,中国梦只能是残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