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友上书国务院反对林建华担任浙大校长一职大概是这几天教育界乃至全国最为轰动的新闻,作为政府机构的教育部在这个问题上估计有点进退维谷。如果固执己见,坚持让林建华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浙大校友甚至教职工的进一步排斥,林先生这个校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我想林先生本人一定也不愿意去浙大任职。如果顺应浙大校友的民意,教育部势必威严扫地,颜面无存。
有人将此事上升到教授治校的高度,认为这是向教授治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真的可以如此乐观吗?我们可以遐想一下,教育部最终作出了让步,不再委任林建华先生为浙江大学校长,接下来怎么办?校长如何产生?难不成真的让浙江大学的师生们自主选举产生?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更大的可能性是教育部另外委派一个院士或者浙大人认为的具有崇高学术声誉的人去担任浙大校长。
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校长与教师群体之间似乎成了对立面,按照一般规律,在中国要做到校长位置,必须在科长、副处、正处、副校等位置上各干若干年,虽然坐直升机甚至火箭者偶尔有之,但不很常见。换句话说,中国的校领导是在“千锤百炼”中成长起来的。除非教育部直接从院士中选拔一位校长(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否则,作为一步一个脚印走到领导岗位的人士,谁能入得了浙大人的法眼?
我拜读了浙大校友会的书信,其反对林建华担任浙大校长的主要理由有这样几个:1、林建华先生与浙大没有渊源;2、林建华学术声望不够,既不是院士,也没有海外头衔;3、林建华在担任重庆大学校长期间恶评不断,曾遭到学校教师的抗议,甚至有老教授因学校不作为而跳楼自杀。我觉得第三个理由还是站得住脚的,至于第一点,则颇耐人寻味,的确,一个熟悉本校历史并与之有渊源的人担任校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驾轻就熟,但焉知不会带来另一些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国外的选举制,还是国内的任命制,都有着时间限制,一般不得超过两届,为什么做这样的限制?道理不言自明,有些东西尽在不言中。说到第二点,很有些意思,我们经常说不要以身份取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知不觉深陷其中。院士一定能管好一所学校吗?有海外经历与头衔的人一定能把中国的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吗?鬼才相信。依我看,除了在外界说与人听时可以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外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坦率地说,浙大校友们抗议的不是任命校长本身,而是任命了林建华先生做浙大校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抗议仅仅代表了浙江大学校友的某种愿望,没有普适性,谈不上什么现实意义。说得小人之心一点,这不过是“出身论”或“身份论”的变种。如果浙大校友上书的本意是希望由浙江大学教职员工自己来选择校长,那么这样的上书所带来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