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抱怨说,自己在国外读学位,个人工作成绩很不错,但国内评优博论文没有能出学校,觉得自己受到歧视。评论大多认同他的抱怨,有人说没评上是因为老板(国内导师)的面子不够大。虽然这个年轻人的论文工作可能做得不错,但从他的叙述来看,应该是联合培养生,但发表文章的第一单位是国外的。这很有可能是他的论文没能更上一层的原因,因为我在评审中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其实这一点他自己也有所意识。
当初我也侥幸得到过优博论文奖。说侥幸是指能获优和导师选题的关系较大,虽然我读研时确实很努力,但对自己做的其实不算很满意,和当今的优博论文相比可能就更是略逊一筹了。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也开始给学生评优博。虽然我没有什么头衔,不是各类评审会的常客,但也许机缘巧合,参加过医科院和中科院的的优博论文评选。这里就根据我有限的经验谈一谈。
据我的观察,参与优博论文评审的绝大多数专家,都在追求公平合理的结果。首先大家很重视,不会随意投票。其次在多个学科参与的评审中,免不了会有强势学科占优的状况,要做到绝对“公平”非常困难——不过这与“潜规则”无关。尽管我无法完全排除个别时候出现潜规则的可能性,但主要不是在评审会议本身,更有可能是在其他一些环节。我说的“公平”困难,是指在多学科参与的评审中,要比较不同(二级甚至三级)学科的论文优劣,难以保证不出差错,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就是公平性的缺失。如果说以发表论文的IF甚至累积IF(就是把所有发表的论文IF加在一起)来做指标,倒是可以量化了,也貌似更加“公平”了,但则又抹杀了不同学科之间杂志的不可比性,因此这种做法也越来越被诟病。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做到“绝对公平”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评价标准怎么定,往往是评选结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开头那个事情为例,那位年轻人失掉了冲击教育部优博论文的机会,而且出于同样的理由,他的论文即使上报到教育部,也一样有可能被以同样的理由拿下。有不少导师持有这种观点:优博论文评选应鼓励本土的高水平教育,即使在和发达国家联合培养以提高水平,中方也应对培养有实质性贡献(例如在论文中方导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而无足轻重的作者甚至没有作者署名,表示中方导师贡献很小或可以不计),这样学生的论文才能在国内评优。由于官方并无明确规定,因此我觉得如果学生做得很好,不应剥夺其资格,但在学术水平相当的条件下,我支持优先考虑奖励在国内完成研究的学生。当然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出发,更好的做法是官方对联合培养学生的参选资格作出规定。如果他们有资格参选,评审专家就可以把精力放在考察其论文的学术水准,而非在资格和水平的问题上纠结。
影响评选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参评专家的组成。由于中国普遍存在的人治体制,大多数人一般都认可人为因素的重要性,有时会用非常激烈的言辞抨击评审专家的“不公”。我不否认这个因素很重要,但如果象有些人那样,结果对自己不利就说不公平,结果有利就认为公平或者在一边偷着乐,这恐怕就有问题了——这种人我不是没见识过。其实,不同评审专家之间从本质上讲就是博弈关系,如果大家合理合法地为自己、为本单位、为本学科争取利益,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在评审中当然是以学术评价为最主要的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考虑学科的均衡发展也很重要。其实评审专家虽然都支持适度的平衡,但何为适度并不容易达成共识;而且不意外的是,这种对学科均衡发展的呼吁大多来自于弱势学科。
以我有限的经验,在医科院评选优博论文时,药学一般是弱势学科,也就是发表论文的杂志IF比不过某些强势学科。还有一个评选的例子,有一年药物所有人申请***,当时协和有4个申报名额,但协和内部评审结果,药学的人最高排在第6。最后出于学科平衡的考虑,把这个第6名勉强上报教育部(挤掉了2个强势学科的人),最后这个人在教育部药学学科里评审排名很靠前,顺利地获得了***。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预了评审会议的结果,是是非非留给大家自己体会吧。
对组织方或者说管理者而言,要保持学科的均衡发展,势必要考虑调整评审专家的比例,从而让弱势学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也许这样比直接对评审结果进行行政干预更好。尽管有舶来的一些做法,包括提示利益冲突、建立回避制度等,可以减少评审人员背景带来的问题,但无法完全消除评审者与自身背景相关的偏爱或偏见。如果管理者不想均衡,而要采取突出某些学科的策略,似乎也无可厚非——尽管在宏观层面上保持学科的均衡发展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至于老师的名气、头衔一类的东西,很多人觉得是评选成功的保障,我的经验则是“不好说”。在评选中当介绍某个学生是某名师的弟子时,大家面对其发表CNS论文的成绩,一般会感叹其很厉害;但也有大牛的学生成绩并不算很突出,而且被知情的评审人指出,这个实验室发表的论文水准通常很高,发这种文章的肯定不是他们实验室最出色的学生之一。这样,他没有因为是大牛的学生而获得额外照顾,也无法获得有些专家对弱势学科和单位的学生的那类支持,因而落选。当然那些弱势学科的学生,肯定不是单纯靠同情票胜出:虽然他们没有发表CNS论文,但毕竟在其所处学科的一流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本文说的是优博论文评审,但在人才计划、职称晋升、奖励等评审中,都离不开规则制订、评审者博弈这些因素的影响。你不可能改变人性(几千年来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让人都成为利他主义者(社会上只要没有充斥着极端利己主义者就好)。因此与其把时间花在抱怨和指责上,不如多思考怎么改进评审体系,尽力呼吁并从自身做起,从渐变累积而为大变。
如果象有些批评指出的那样,当今不少人是由于没有从体系中获益而抱怨,一旦成为体制的受益者,不仅会极力拥护现有体制,还会变本加厉地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利益,这才是比较可怕的现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如果总是遇到单位领导或大牛一言堂的状况,而且也看不到改变的可能,那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选择离开——这样的地方迟早会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