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重视引进“海龟”不应忽视“土鳖”

2013-06-05 20: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郭 东阳
字体大小
- | +
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该负责人介绍说,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近些年来,在“***”引领下,有近百万留学生回流,其中高层次人才两万多名。“我们要保持这一势头,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新华网6月3日)
 
在我国,顶尖人才的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2007年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自1978年以来,中国有107万海外留学生,而只有27.5万人回国,有近3/4的人才流失海外。国家在这些流失的顶尖人才培养的“毛坯”阶段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到头来却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给一些发达国家做了教育补贴,这是我国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损失,也势必会削弱我们的综合竞争力——因为国与国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近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为“万凤来仪”积极“筑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无疑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然而,在“筑巢引凤”过程中,一些单位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即唯“引进” 论、唯“海龟” 论,只顾想方设法引来金凤凰,苦心孤诣让其大鹏展翅,却在一定程度上轻视或忽视本地人才。以招聘为例,不少高校招博士时明文规定只要“海龟”,国内毕业的博士连报名资格都没有。一些出身不好的,第一学历或其他学历不是211或985院校的博士,就更没有机会了。再如职称评定,一些高校把海外留学经历作为晋升教授的硬性条件。更有学校,不论学科、专业,在项目申请、学科带头人评定、跨世纪人才评定、特聘教授评定等方面一律“海龟”至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表面上看,这是在优待“海龟”、重视人才,其实骨子里透出的不过是唯“标签”取人、唯出身论人的狭隘和小家子气。不可否认,很多海外引进人才有国际化的学术视野,掌握了世界前沿技术,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理应得到重视和优待。但是,真正的“重视”应先重视他们的知识、才能,而非他们身上的标签、符号,只重或过多看重“标签”,恰恰是对其人才价值的忽略。同时,“标签取人、标签论人”的简单化思维方式,也对具备千里马潜质的“土鳖”们造成了伤害。
 
要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国际人才争夺战,我们必须既要“筑巢引凤”,也要人尽其才,真正营造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氛围。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