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在研究上,国家花的钱还是非常慷慨的,有一段时间,无意看到国内的经费资助及研究项目,当年的同学都已经是博导,有的还是大项目如873啥的头头,国内文章已经是世界第二,这毋庸置疑,但如何评估验收就是大问题了,比如大项目最后的验收就是在什么档次的杂志上发几篇文章,云云。曾经有过反应,比如那封给科学杂志的信。。
曾经与大学医学中心科室的一些招牌人物有过交往,都是MD&PHD,国内对美国的MD&PHD的难度没有体会,这里拿个医学学位要磨掉一层皮,绝不是资格考试那么简单,再加个PHD,出来要不傻掉的话,那都是种子。
看看他们搞的研究和经费是个啥样子,与国内对比一下,把他们叫做C1和C2。
C1是前五位医学中心的心脏科主任,据说七年拿到学位,是该校MD&PHD最快完成学位的,俺认识他是因为在当年热门治疗研究里非常“潮流”,现在肯定又搞起了干细胞,但去他Lab时看到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三个Lab,其中一个的PI是HH成员,另一个本人自兼PI,搞的和心脏科没有一点关系,完全是免疫方面的,有很好的经费,而那个“潮流”Lab就是几个学生和Fellow在“玩”,似乎没啥经费,倒是文章很吸引眼球,呵呵。。。他本人拒绝HH的资助,据说HH有工资上限,哥们后来要去哈佛当主任,据说还去Interview过。
C2是附近大学医学中心的世界级招牌人物,和以前的系主任是校友,每次系主任提到这个学长都是敬仰之情滔滔不绝,他有两个基础LAB,指导PHD,但研究和经费和临床专科完全不是一回事,同时上临床指导一帮Fellow,并主管一个器官移植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于NIH和艾滋病有关,临床带教极为挑战性,这帮Fellow都是名校生,非常聪明,从逻辑,知识到研究背景经常被问得哑口无言,背后都心惊胆战,像老鼠见到猫,而唯一的老印fellow,却能对答如流,这些都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让我对印度的医学教育刮目相看。
曾经与他探讨过一个绝症的治疗,目前有效的只有器官移植,而意大利和法国的小组出了一篇文章,结论是保守治疗也有效,找出原文经过仔细数据推敲,发现研究方法有问题,原数据经过重新统计是没有意义的,疗法或手术在临床上的适应症和有效性是非常复杂的,也见过国内的一个手术在这边最后基本完全给丢弃的,国内没有完善的专业和法制体制,使得真正有效的得不到发掘,而被国外公司取得先手,而无效或效果有限的却被不当推广。
C2对中国的研究经费印象深刻,似乎有化不完的钱,其中一个与某器官有关的人工器官项目,在美国没有Funding,到了中国起死回生,所以他对美国的经费申请也是很大牢骚的,不过那种项目在美国找不到经费,应该说前景和可行性是有些问题的,出文章容易出真家伙难。
国内临床医生达到这两位的研究经历和实力的极少,非常意思的是,两位的经费研究都不是本专科的,和国内动则几千万的大牛比就有点“可怜”了,这两位要是像国内那样赶潮流出SCI的话,只怕可以将美国的论文数再上推一个数量级,不过这里经费资助不是以能出SCI文章的新鲜思维来评审的,这背后的实力和功夫远不是国内的能想象的。看到国内的院士大牛出了无数的文章,影响系数成了“大师”,有用的就是一撮毛而已。
以有限的研究水平和素质,占据大笔的研究经费和资源,流水式的出SCI文章,俺见过两周出一篇的,这也算是国内生态下的一种生存战略吧,见到国内医学研究的经费的年审,让人想到土高炉的大练钢铁时代。国内的朋友应该“幸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