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我为什么出国?

2013-05-16 23:49 来源:科学网 作者:马 臻
字体大小
- | +
2011年,在校园里默默无闻的我,收到生命学院Life Forum的邀请开个讲座,在讲座之前,还有个面对面的访谈。讲座之后也有提问-回答。主持人事先没有把问题透露给我,我根据他们的广告进行了些准备:
 
1. 做科研/找工作分别看重哪些品质?
 
这个题目比较笼统,不好回答。品质有很多种,比如勤奋刻苦、诚实、正直、主动积极,这些都是品质。好的品质当然是需要的,很难说哪个品质看重,哪个品质不看重。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会是五花八门的。比如有的人说要勤奋,有的说要正直,有人说要持之以恒,这些都没错。我认为,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读中学的时候,老师反复对我们说要“一步一个脚印”,我觉得很受益。以前还有句话说“世界上怕就怕在认真二字”,以前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现在回过头去想还是很有道理的。星云大师说:“做什么要像什么”,对我很有启发。无论你做实验还是写文章还是作报告,把这个搞得最好。有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你是不会失望的。优秀是一种习惯,能做好一件事也能做好另外一件事。朋友介绍朋友,机会吸引机会,你的track record能给你带来将来的机会和成功。另外,我认为做事情要有一种激情。什么是激情?你每天早上起来,迫不及待地想到学校来投入工作,这就是激情。很多科学家在和别人介绍他的科研成果时,两眼放出光彩,这就是激情。再比如有的人开讲座、做报告摇头晃脑,神采飞扬,这就是激情。美国亿万富翁Trump说,如果一个开门的服务员每次开门都有激情,如果一个接待客户的人能富有激情地握每一双手,那么他们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刚才说了我认为重要的一个品质——做什么要像什么,现在我说一下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大学生的浮躁心态。这无论对于科研还对于工作都是大忌。比如说有的同学见一些活动和奖学金评定挂钩,就都去参加,但是又没有诚心,半途而废。报君政学者、望道学者是这样,报读书小组也是这样。再比如有的同学参加外资企业实习,回到学校抱怨说只是搬运些矿泉水瓶子,工作人员整天上网,而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其实外资企业举办一个会议都是有一定的理念和做法流程的,你为什么只看到搬运矿泉水瓶子而没有看到会场是怎么布置的、工作人员是怎么接待来宾的呢?你不用心去学习,能学到东西吗?再比如有的大学生抱怨入职后整天接电话、擦桌子。但其实如果桌子擦好了,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比如别的公司领导来你们单位谈业务,看到桌子那么亮,对你们单位印象很好,美言几句,签订了合同,以后升职的就是你。
 
2. 中美教育有哪些差异?
 
这个问题很笼统,很难回答,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大学都很多,类型也多,差别也大,因此很难比较。我只想根据自己的经历说些笼统的个人印象。中国好大学的本科生质量和本科生教育和国外比较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举个例子:上学期我给一个老师代课上专业英语课,几个本科生上台用英语演讲,她们的英语发音和流利程度使我大吃一惊。我接触到一些复旦本科生,发现他们很有悟性,基础扎实。但是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国内的好学生本科毕业或者硕士生毕业后到美国读博士去了,并且美国读博士需要5年时间,这样有利于静下心来开展系统研究、做出东西。而国内有些同学读硕士是为了躲避就业危机,搞科研不是他真正的职业兴趣。硕士一年级要上课,到了硕士三年级又需要花时间找工作,因此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绩。更何况美国的科研院校有大量的博士后,他们已经经过了博士阶段的培训,因此做起来熟门熟路,发文章的质量也高。美国导师的水平也非常高,哪怕是美国排80几名的学校,都有世界著名的专家教授。这和美国的学科布局有关:他们不喜欢把所有的好教授放在同一个学校,也不可能放在同一个学校。比如说我博士所在的学校就是排80多名的,但是化学系有一些教授都很强,美国化学会志发100多篇的教授都有。而且美国的经济很发达,科研项目资助比例虽然小,但是资助强度大。我做博士后时一个项目,每年就有160万美金的资助。相对来说,在国外更能做出成果。
 
关于中美教育的区别,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以前在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读博士,系里的中国同学很多都是从国内重点大学过来的,而美国同学很多是从州立大学甚至某某学院过来的。当时我看到一些现象,有的实验室两个研究生跟着一个博士后做一套实验,也能出文章、毕业,而且有的研究生不发文章也能毕业。我就在导师面前愤愤不平地抱怨。他对我说中国和美国教育的区别是,中国要求把学生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比如高考,但美国的教育就是希望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再上升一、两个台阶。你是从中国的重点大学过来的,他是从美国的社区学院过来的,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提高。后来我想想,用中国的话说,这叫“因材施教”。
 
3. 我为什么出国?
 
大家出国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想法就是在学术上进行深造,然后再看看是要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工作,是要去企业还是去科研单位。如果要在美国工作的话,那么出国读书就几乎是必须要的。
 
十年前,我的想法很单纯。(1)我对催化很感兴趣,想进一步深造。(2)想看看国外的科研、教育、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那时的我,对将来要做什么当然是不清楚的。我一度还说想在国外读了博士以后回国开公司。正如现在有些同学说读了博士把美国的技术在中国工业化,现在我看来不切实际,因为在美国读博士主要从事基础研究,那玩意能马上工业化生产?
 
十年前,我当然没有预料到会回复旦当老师。大半年前,我师弟在美国找到工作后打电话给我,说他去俄克拉荷马大学做博士后,根本没有预料到会遇到他现在的妻子,正如我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根本没有预料到会回复旦当老师。我在读博士期间就想多发文章,一直到快毕业才确立了当教授的理想。不过,我把选择留到做博士后的时候,因为博士刚毕业是几乎当不了助理教授的。
 
4. 怎样的申请材料能俘获录取委员会的心?
 
很多同学在网上讨论GPA、TOEFL、GRE成绩、推荐信、自我陈述、简历哪个更重要。我想说都重要,都要认真做得最好。或者说也许不同大学、不同教授的审美观念不完全一样,但由于你不是只申请某一个大学,因此每个都要认真做得最好。不能因为听别人说哪个东西相对不重要而不用心去准备,是吧。事实上,你用心去准备你的申请材料,和不用心想比,也差不了多少时间。或者说,你准备自我陈述和准备GRE相比,花的时间是相对很少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把99度的水烧开呢?
 
我认为,要俘获录取委员会的心,关键在于能显示你的motivation和potential。怎样证明呢?你过去的track record和你怎么说、别人怎么评价你,就能说明问题。我觉得把自己和别的申请者区分开来,这很重要。比如说成绩,你成绩好,你的同学成绩也好,3.8和3.9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的个人陈述、推荐信能够说明你从大二就开始进实验室,研究了什么东西,得到什么结果,在国际会议上贴了墙报,发表了学术论文,那么这就是很强的材料。当然,并不是说本科生一定得要发SCI论文,更不是让大家急功近利地为了出国而在实验室里混个脸熟。而是说你的材料应该反映出你有科研的兴趣和潜质,这样,美国大学招了你,你能坚持五年如一日地完成博士论文。你写的文书一定要好。你的面试一定要精益求精,一看就是有素质的人,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比如,虽然你做了不少实验,但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说不清楚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而且对方也看你的研究兴趣和对方系里现有教师的研究领域是否吻合,这用英语来说称为“match”。
 
5. 攻读PhD应该怎样选择学校/实验室
 
一句话:知己知彼。古希腊神庙上写着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什么呢?我是谁?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喜欢做什么?我将来要做什么?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怎样从“这里”到“那里”?再具体一点,我想从事什么方向的研究?将来是想去学术界还是去工业界,等等。以上就是“知己”。关于“知彼”,我对一个向我请教的本科生说:你申请出国,有没有看过对方大学和院系的主页,有没有了解潜在的导师是做什么方向有什么学术成就呢?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先请你上网看看对方的情况,了解些情况。另外,有没有从已经在那个学校的校友那里打听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呢?比如这个导师平时是怎么指导学生的,好不好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如果你打听到这个导师是周扒皮,学生毕业工作都找不到的,那么你事先得到这些宝贵的信息,岂不是节约了你很多时间?向别人打听,这很正常,在国外的职业发展书中称为“information interview”,在国内的书中称为“职业访谈”。哪怕你们本科毕业想去某个公司工作,或者拿到几个offer,犹豫不决该去哪个地方,都可以开展职业访谈。
 
具体一点,如果你毕业出来想在美国大学当助理教授,就到名校有名的教授组里,比如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每年课题组出好几篇Nature、Science的那种。并且你事先调查清楚这个组里出来的人,有没有当上美国助理教授的,毕业淘汰率高不高。如果你想在美国工业界工作,就找些和工业应用靠近的课题,比如生物质能源。做这样的课题,毕业没文章都可以找到工作,主要是你做的东西和公司里要的方向对口。
 
6. 科学之外学些什么?
 
在国外做博士后的时候,一开始我看些如何申请教职、如何参加面试的书和《高等教育纪事》职业发展栏目的介绍。然后我读些怎么撰写科研论文、如何作报告、怎样带研究生、怎样管理实验室等科研生存技能的书籍。然后从管理实验室的书籍引申到其他的通俗管理书籍,比如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等。后来接触到一些国外的人生哲理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本科生来说,我觉得在课外看看英语书和时间管理书是有价值的。对于研究生来说,看看怎么写科研论文和作报告的书,进行系统学习,是有帮助的。此外,职业发展的书也要看,比如如何与人相处、职场礼仪、面试的书等。
 
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第一本是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特别是该书第一章,提出了“成功多元论”,对大学生认识什么是成功很有启发。第二本书是李践的《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语言,结合精简的例子,介绍了心态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行动管理,对于提高效能很有帮助。想了解更多人生哲理的,可以看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不是晓馨编著的《生命中不该忘记的101件事》)。想进企业的,也可以提前看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