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编辑,每天都要和审稿人打交道,基本上审稿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所以,我每次催审时总带点怯怯求人的态度。就算审稿人拒审,我也会感谢人家及时告知,如果能顺便推荐个替代的审稿人,我更是千恩万谢了。不过最近两件审稿的事,就令我无语了。
第一件,有一篇稿子退改后,作者反映审稿意见的附件打不开,我们发现那位审稿人上传的评审文件是坏的,我们就反复给这位审稿人发邮件,请他再给我们发一遍,此人一直没有任何反映,长达两个月。后来我通过其他老师找到他的手机,直接给他打电话。“XX老师,您收到我们的邮件了吗?您那份审稿意见在我们这打不开。”“哦,收到了,我回头就发给你。”十分钟后,我收到了他的审稿意见邮件…… ,举手之劳的事,他居然两个月不理。
第二件,最近一期出版前审读时,我发现其中一篇文章,全篇都把著名的信息论奠基人香农的名字拼错了。我以为是排版编辑的问题,去审稿系统查原始文件。居然发现,这位作者从投稿时就拼错了,在投稿说明、摘要、正文里到处都是拼错的痕迹,而审稿人居然没有一个指出来的。这几位审稿人,在国内该领域都是鼎鼎大名的,有院士,有学院院长。这要是刊发出去,我们可丢死人了。
虽然同行评议是一项义务工作,但作为圈里有一定地位的专家,您总得对自己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负责吧。
所以期刊审稿系统都应该像scholarone系统一样加上给审稿人打分的项。我们编辑部以往对剽窃、一稿多投的作者有一个黑名单,看来以后也要建一个审稿人黑名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