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越评越掉价

2013-05-02 20:03 来源:科学网 作者:文 双春
字体大小
- | +
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能否被准确评价?在学术评价比学术研究还要花样繁多、还要如火如荼的咱中国,问这种问题的确有点不识趣。但学术人都明白,即使不明白,圣人的智慧和凡人的实践均表明,真正的学术是不能被准确评价的。
 
学术乃至所有智力贡献的准确评价相当于物理学中的精确测量(measure),是个高技术活,多数情况下即使技术再高明也无法对某个物理量精确测量。关于这一点,英国经济学家Charles Goodhart在1975年发明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Goodhart定律:某种评价一旦被选择用来作决策时,这种评价就开始失去其价值了。(Once a measure is chosen for making policy decisions, it begins to lose value as ameasure)。Goodhart定律曾被应用于银行和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实践表明,评价不仅破坏评价过程,也扭曲对评价目标的认识。
 
Goodhart定律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例如,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动量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学术就像量子,所以也“测不准”;学术评价就像量子测量,任何测试量子的操作,都会改变量子状态,同样,任何学术评价都会使学术和学术评价本身变味,而且不是变好,而是越评越掉价,直至一文不值甚至肮脏一气。
 
最近,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哲学和历史学教授Robert Crease发表“Measuring culture”一文,其中举了两个咱中国人最能信服的例子,实证了学术“测不准”。例子一,当你用标准化考试评价智力时,学校就会开始应试教育,而你也会把智力看作是学校教给孩子的应试能力。例子二,如果你用论文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那么科研人员将会立马造出一大堆毫无意义的低劣论文,因此这种评价最终将不仅不能评出真正的学术,反而会使许多杰出的科学成就被低估。为了弥补纯粹用论文数量评价科研人员的不足,老外又想出了一个试图结合论文数量和影响力(impact)的所谓h指数(h-index),现在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对h指数认可程度的提升,对付这种评价的变味招数也是层出不穷,可以预计,这种评价最终也将使评价毫无意义。从这些例子看来,学术评价也摆脱不了咱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魔咒: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既然学者的学术贡献不仅不能被准确评价,而且越评越不准,越评越掉价,越评越不利于学术本身的发展,那我们为什么还在如此频繁、如此花样繁多地进行学术评价呢?例如从评职称到评院士、长江、杰青、优青、百人、千人、万人、领军、拔尖、将才、帅才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高端人才,一波接一波;再如,即使你对帽子位子无欲无求,你至少也无法摆脱供职单位的年度或任职考核,你的每一步学术业绩都要被精细地转化成工分或票票。不难发现,学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学术功利化。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无论是主动要求还是被动接受评价,都要迎合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主观性评价体系或指标,而这些体系或指标基本上很难反映出学术本身的真正价值。只有功利化的评价体系或指标,才能“精确地”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也才具有引导众多学者对照指标朝着功利方向努力的强大力量。然而,正是源于这种强大力量,越精确的评价越能将学术最终导向远离学术的本质。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探究真理,很大程度上说也就是中国先贤所谓的“道”。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似乎在几千年前就告诫后人,真正的学术是无法评价的,能被准确评价的学术不是真正的学术。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法真理“不可云”,学术也似佛法真理,“不可云”,尤其是高深的学术,一旦“云”了,便失去了它的真相。真正的学术其驱动力是好奇和兴趣而不是功利,我们“道”学术,“云”学术,是因为我们还不是“寺庙”里的人,也因此,不要指望我们当中能出什么所谓的大师,我们充其量是类似GDP指标的贡献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