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评选,作为一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草根科研工作者,经过近几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和周围同事的交流,我形成了一些尚不很成熟的建议,写在这里,希望和大家交流,也希望基金委领导和基金评审人能够看到。
从我一个局外人的观察看来,近几年获得杰青基金的申请人有相当比例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题组在建立初期拿到了很大数量的启动基金,之后又通过加盟973、863等项目获得了大量的资助;2.有海外学历或较长时间的海外工作经历,回国之后直接“空降”成为科研骨干;3.担任领导职务
当然具有这些特点的老师有不少本身是非常优秀的,然而不具有些特点的人也可能是更有潜力的。希望杰青基金在评选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考虑那些在国内完成博士学位、多数时间在国内工作、用较少的启动资金取得重要科研成果、默默耕耘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真正用在科研上的申请人。这样的平衡也许会从更深层次促进中国科研的发展,减少优秀人才的外流。
根据我了解的一些重要基金的评选情况,科研成果越多,曾经拿到的基金越多,拿到基金的可能性就越大,即“科研成果”乘以“已获得基金”决定了拿到新的基金的概率。而我认为更科学的办法是,让“科研成果”除以“已获得基金”来决定拿到新的基金的概率,这样能够让用少量资金获得突出科研成果的申请人脱颖而出,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更有科研潜力的人,并且能够清白、合理、高效使用科研基金的人。
关于杰青基金的申请,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老师几乎每年都递交杰青申请,无论科研方面是否有新的突破和成果,并且美其名曰“排队,每年排,早晚得排到”。这种做法不仅让这些老师及他们的课题组成员每年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申请材料的修改润色,也造成了评审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审阅这些“炒冷饭”似的申请材料。不知道基金委是否考虑过限制杰青的申请次数或频率,比如每人最多递交三次杰青申请,三次申请不能成功将不再具备申请资格,或某年申请杰青未获批准,之后的两年将不得递交申请等。在评审过程中,对初次申请的申请人可予以优先考虑,曾经申请过的申请人应明确说明此次申请与上次申请相比,在哪些方面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