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同事发现我带的硕士研究生发表的论文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奇怪的问我为什么都让学生挂第一呢,其中还有一些不错的论文。他也知道我近期评职称需要论文,若是将这些论文都挂我第一作者,对于评职称肯定更有利。我告诉他我所有研究生发表第一篇论文都是以他们自己为第一作者的。有感于最近几天科学网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署名问题的讨论,也谈一谈我的拙见和做法。
首先,研究生在研究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肯定要经过导师的同意,只有在导师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投稿,除非该论文不属于该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属于学生自己在其他领域的一些研究。然而,在科学研究如此之精深的21世纪,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时,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学生单独署名发表了此类论文也不能取得他所研究领域的学位。
其次,署名顺序应该按照对论文贡献的大小排序,但是这种方法缺少可操作性。因为很难制定一个标准来衡量究竟那个人的贡献更大,那个人的贡献更小,比如学生实现了老师提供的Idea,就很难判定究竟是Idea的贡献大还是实现者的贡献大。因此,最后的署名顺序通常都是由导师来决定的。由学生提供了大部分Idea并且实现了、但是最后署名导师第一作者的情况已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将实现学生的名字放在后面,而前面挂一些和该成果关系不大的作者,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学生毕业之后、导师将其毕业论文截取一部分进行发表,这种情况严格起来可以划分到学术不端的范畴。
对研究生的指导应该是以培养其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将学术论文的撰写作为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一个环节,有了Idea之后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计算、建模、编程、实验等等,最后总结成paper,哪怕其中关键的Idea和实验安排等都是老师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学生亲自做一遍,也不论老师其中贡献了多少,甚至有些核心代码都是老师改写的,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也应该挂学生第一作者,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熟悉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当第一篇论文录用见刊的时候,获得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鉴于这些,我一直坚持学生写的第一篇论文都挂他们自己第一作者,哪怕其中我比他贡献的多得多。从第二篇学术论文开始,按照对该论文的贡献进行署名。学生最开始写学术论文的时候很不规范,很多论文都要修改几十稿,特别是研究结果中的数据分析和对比常常难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样修改,学生就逐渐可以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当然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常常比老师亲自写,所花的时间还要长。
最后回到教师考核上来,目前的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和各种人才计划都没有把学生的培养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比如职称评审常常就是看第一作者所发表的论文,而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这些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因此出现了当前很多学术不端行为,很多导师也只向项目、向论文看齐,将学生作为制造论文的机器,而自己独享其成,无论贡献大小都署名第一。这种做法对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的营造无疑是有害的,对于年轻学者学术热情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我认为在对导师进行学术评价、职称评审的时候,对一些学生挂第一作者的优秀论文应该加大权重,或者至少应该等同于导师第一作者,因为大家其实都知道指导学生写一篇优秀论文比导师自己写一篇优秀论文的难度大得多,正所谓“牛导师可以带起来一批牛人”。在进行这种考核制度的同时,应该在研究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让其接受关于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一些标准与规范,这样才可以让研究生学术论文的署名问题变的不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