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 baobeigowhere)
近日在小木虫论坛里看到一篇题为《忙活了半年,文章最后小修被拒,警钟长鸣》的帖子。帖子里,作者是这么描述整个投稿过程的。
拒稿案例:
忙活了半年,文章最后小修被拒,心都凉了。回顾这半年来的投稿经历,也算是给自己以后的学术生活提个醒吧。
文章春节(2016 年 2 月份吧)就已经写好,陆续投了 2 个本领域的权威期刊,都直接就被拒了。要么说文章没有创新,要么说文章写作水平不够好。被权威期刊拒绝,本人承认确实这篇文章含金量不足,当时投这些权威期刊的目的也只是想试试运气,纯粹是为了看看他们的审稿意见。
一来二往,时间马上到了 2016 年 5 月,后面考虑到时间紧迫,为了提高命中率,于是就选了个 IF 不是很高的期刊投了。投出去两个月左右,初审通过了,然后大修,大修结束后进入到漫长的等待,过了 4 个月左右,小修意见发回来,进入到小修,小修改好后发回编辑部,又过了 2 个月,出 decision letter,发现被拒了。
其实,主要还是自己对小修不是很重视,以为和前一篇投到这个期刊的文章一样,小修意见不是很重要,一般改一改就行了,以为这样就没啥问题了。后面还是有几个细节,比如说对审稿人的意见理解的不是很透彻,该加文本的地方居然只加了个参考文献就了事了,该转换表达的地方只是删除就了事了,等等。
吃一堑长一智吧,希望能从这次拒稿经历中警醒自己,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生涯敲一记警钟。
这个作者犯了哪些错误?
错误 1:对投稿和审稿所需要的时间没有概念
发表科研论文最关键的时效性。如果别人先于你将类似的研究发表了,很可能就没你什么事儿了。如何会有时间故意浪费在无法被接受的期刊上。
即使不被送同行评议,编辑部处理一篇直接被拒稿的文章,有的也要一个月时间。如果拖的久一点的,就得好几个月。
错误 2:明知道自己研究够不着大刊,还继续投稿
这个逻辑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你以为投给很牛的期刊,就能够收到很牛的审稿意见,其实不然。
越牛的期刊,对文章的创新性要求越高,审稿标准也更加严格。自己都觉得差很多的研究,几乎没有可能通过编辑部的 in-house review,连被送 peer review 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枪毙了。
因此,不但拿不到审稿意见,关键还浪费了时间。
其次,即使有审稿意见,也不见得对你的文章被发表有帮助。Peer review 是有一定的随机性的,而且不同级别的期刊,审稿标准不同。大牛期刊对实验证据的要求和普通期刊肯定不一样,审稿人让你补实验和增加分析方法,他说得都对,但还得花 1 年时间,你能等吗?
所以说,为了得到大牛审稿意见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还去践行的人可谓勇气可加,但一般会成为壮士。
错误 3:小修基本等于被接受了
Peer review 一般都有两轮。第一轮审稿人会提出非常多的意见和建议,往往给的 decision 是 major revision,也就是大修。 投递修改稿后,审稿人会进行重审。一般的结局有两种:
没修改到位同时审稿人不愿意再给你机会的,就直接拒稿了。
觉得还有些问题遗漏没修改好的,再给你一次修改机会,给你一个 minor revision。
其实第二轮审稿能拿到 minor revision 是挺不容易的,确实也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然而,不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修改,不论是大修还是小修,只要是审稿人和编辑提出的每一条意见,必须透彻理解他们的意思,并有理有据的进行回复,同时按要求对文章进行修改。
像作者这样敷衍了事对待审稿意见,审稿人肯定不满意,甚至会无比气愤。他认真帮你审文章,还审了两轮,可以说给足了你机会。然而你如此不认真对待他付出的宝贵时间和专业意见,你觉得他还会继续给你第三次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