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王磊教授团队历时 6 年,研究揭示并描绘了当前霍乱大流行菌株的进化过程和「迁移地图」。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杂志 PNAS 上,国际权威学术杂志 Science 也专门撰文介绍了该成果。
霍乱因其高致病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最为关注的疾病之一。王磊为该论文的主要通讯作者,南开大学硕士生胡达隆、教授刘斌为共同第一作者。
王磊课题组联合国际有关实验室创新应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对保存在全球不同实验室的霍乱致病菌历史样品进行了精确分析,同时研究了大量历史记录,揭示了当前的霍乱大流行菌株如何从约一个世纪前的非致病性细菌进化成为致命性病原体。
据介绍,全世界曾经暴发过 7 次霍乱大流行,目前的霍乱菌株与 1961 年发现的菌株基本相同。研究发现,当前的霍乱大流行菌株起源于南亚,经历了南亚—中东—印度尼西亚的迁移路线,通过 6 个步骤的进化,获得了致病能力和快速传播能力:19 世纪,霍乱大流行菌株在南亚与其祖先发生分化并在 1897 年被首次从人体分离到。
1902 年到 1903 年,菌株随着人员的流动被带到中东地区,因为不适应当地环境等因素,菌株的基因组发生剧烈的变化。
1903 年到 1908 年,菌株在中东地区获得了一个关键的致病基因,从而初步具备了导致人类疾病的能力。
1908 年到 1925 年,随着人口迁移,菌株从中东流动到印度尼西亚的望加锡地区。
1925 年到 1954 年,菌株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几乎完全的致病性相关基因。
1954 年到 1960 年,菌株再次发生微小改变,使其在致病性基础上获得了快速传播能力。1961 年,霍乱从印度尼西亚开始流传至全亚洲,扩散到了全世界。
科学家掌握与菌株致病能力和传播能力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改变后,可以进一步开发预防、治疗、检测的方法和药物,对及时发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