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算阅遍他们科研成功的经验文,还是有时仍有感慨:「到底如何找灵感找科研选题呢?」
这篇文章是丁香园资深用户 @katalyster 多年前的原创作品,就医学生\医生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获得科研灵感,文章获得一众好评。科研君在获得作者授权后,在此分享给大家,愿君好用。
本人没有太多的理论,只是在实战中有一些感受而已,望大家批评和指正!
如何不做一辈子「手」?
众所周知,选题是科研的重中之重,有了选题之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证明你选题的观点。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贴切或不够恰当的例子说明:选题的人是「大脑」,做实验的人是「手」,正像英文文章里的通讯作者是「大脑」,第一作者是「手」(指的欧美国家文章)。
尽管研究生处于科研起步阶段,但必须向着「大脑」的方向努力锻炼!否则,即使博士毕业,也可能面临没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危险,更不要提拿到 Grant !
正如网友 @huangjiazhan 所说的:很多人一到选题过程中,就陷入困境,总是选一些基础的课题来做,在分子生物学打圈。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有的过程,不必为此烦恼。硕士,博士期间正好是你锻炼的机会。
怎样成为「大脑」
如果你有高水平的老板,就需要学会利用资源。犹如抱住大树,在上面生枝发芽(善于思考老板为什么这么做?在他的基础上,怎么样能更进一步)!否则,即使你老板帮你做出来了 Nature 的课题,那你也还只是那只「手」,等你自己独立了,你还是当不了「大脑」。
如果你没有高水平的老板,你就得挖地三尺开垦荒地(多看文献)。这确实是很艰难的事,但要有信心,只要努力,你就会一步一步摸到你的领域的前沿的。
慢慢的,你能感觉到昔日看的文献杂志的档次在逐步提升,自己引用的文献的杂志的档次也在逐渐提高,当 Nature 和 Science 都成了你经常光顾的对象,那你就离会选好题不远了,再加上灵感(在前面的基础上),你就变成真正的「大脑」了!
「大脑」养成之硕士选题篇
选题重点——重点应该放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基本实验技能上。
具体如何操作,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建议基于导师未给话题,需要靠自己完成的前提下):
与有经验之人交流想法
与师兄师姐们或者身边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商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可以挑选一个与他们实验方法相近的研究。这样一旦日后实验遇到问题,既有前人经验借鉴,还有现成的问题解答者,不乏为少走弯路和节省经费的捷径。
我当初的硕士课题就是和肿瘤研究所的好友商谈定下来的,内容相关联选题,一路非常顺利,哪一步不会问好友就是了!
简单的实验方法也能出好结果
或许存在这样的误区——越是高级的方法越有水平!这样的想法太过偏激了,容易让大家错失简单有效的方法,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我曾经看过 98 年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篇原著,作者就是用了一个 ELASA 法,但实验设计的非常完美,而且就 150 例病人数。至于说我,当初的硕士课题用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很简单!
「大脑」养成之博士选题篇
选题重点——上边这 2 点也适用,但目的应该放在锻炼科研思维上!但也不要好高骛远,要对现有资源精打细算!
多动脑筋——无论怎么找到的选题(导师给找的,自己找的等等),一定要从中多动动脑筋!自己找题的话,方法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 2 点。如果是导师给找的,一定要思考:「为什么导师选了这个题?」这样才能从导师那里学来东东!我当初的博士题就是导师给定的。
入手系列性研究
博士研究生选题最好选一个系列性研究为好,因为答辩时不仅好通过,也方便自己日后继续研究,发文章。我现在研究还是博士时的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