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术出版平庸

2013-04-07 21:00 来源:科学网 作者:田 慎鹏
字体大小
- | +
学术出版作为出版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出版业的发展水平,也是其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为学术研究服务,推动学术研究进步,引领学术研究发展方向,是文化软实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近些年来,学术出版品种剧增,但品种质量、印数、销量却不断下降;选题雷同、重复现象严重;学术著作速成,一些“学术著作”从确定选题开始,短短几个月就可以出版;市场上专著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专业编辑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学术出版、专业出版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化”、“平庸化”的倾向。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并着力加以解决。
 
一、学术出版平庸的原因
 
1. 依靠品种扩张成为出版企业经营增长的主要模式
 
1977年, 全国共有出版社82家, 出版图书12 886种, 其中新书10 179种, 总印数为33.08亿册(张);1982年,全国出版社已达214家,出版图书31 784 种,其中新书23 445种,总印数达58.79亿册(张)。随后,全国出版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到1994年,全国出版社达到514家,全年出版图书超过10万种,为103 836种,总印数为60.08亿册(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事业单位逐渐转制为企业,更进一步刺激了出版规模的扩大。2011年,全国550 家出版单位出版图书37万种,重印图书16.2万种,总印数77.1亿册(张)。
 
1982 年至2011 年,全国出书品种增长了10 余倍,但是总印数却仅增长了31.14%。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出版产业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单品种印数却急剧下降。扩大经营规模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出书品种;二是提高单品种印数。绝大多数学术专著有受众面小、销量偏少的特点,加之选题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前的图书寄销制度,提高单品种的印数对于出版社来说经营风险相对更高,于是品种扩张成为出版企业经营增长的主要模式。但优秀的选题毕竟有限,随着竞争的加剧,选题同质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跟风书”、“攒书”的现象不断涌现,导致选题质量不断下降,“劣币淹没良币”。这种现象蔓延到学术出版领域,就造成了本该成为“精英”的学术出版“平庸化”。
 
2. 过分依赖资助成为学术出版的主要赢利模式
 
学术出版是出版业金字塔的塔尖,具有学术性、专业性,是出版中的“精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也不断深入、细化,很多学术著作的内容非常前沿,可能全国仅有几百人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就是说潜在的读者仅有几百人。对于这类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学术水平又非常高的选题,国家应该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出版基金,予以支持。但出版基金覆盖面毕竟有限,许多作者为了出版自己的作品,也会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出版社也乐于接受。久而久之,学术出版这种资助出版的模式便被默认了下来,资助也成了学术出版的主要赢利模式。
 
随着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出版品种不断增加,出版企业对资助的依赖越来越大,以至于无资助不出版。很多学术水平不够、质量不高,拾人牙慧甚至抄袭之作也登堂入室,因为此类作品往往都带有较高的补贴,即便出版社明明知道其达不到出版的要求,但在利益面前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演变成“有资助就出版”。
 
3. 选题质量不高与出版环节缺失直接导致学术出版平庸
 
一部图书能否成功,选题是关键,直接决定图书的质量,也影响出版社的整体出版水平。随着品种的不断扩张,而且学术出版的赢利又主要靠资助,选题质量在出版的过程中的比重便不断下降,成为次要因素。选题质量的下降也就直接导致了图书质量的下降,以及学术出版的平庸。
 
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选题、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忽略或缺失都会导致图书质量的下降。1997年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从前期的选题策划、选题论证,到中期的“三审三校”制度,以及后期的样书检查,对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编辑和出版社为了赶进度,往往忽略、甚至跳过某些环节,导致图书出版环节的缺失。甚至,有的出版社从意识、行为、常规上就将“编”“校”合一,将编辑应该解决的问题寄希望于校对环节。发达国家的学术出版一般都有一个同行专家评审的制度。为了保证公正性,这种评审一般都是匿名的,这就保证了学术著作的品格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假学术、伪学术图书的出现。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基本都已经采用这种“盲审”机制,而学术图书的出版却很少采用。
 
4. 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学术出版平庸的重要根源
 
学术是出版之根本,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是导致学术出版平庸的根源。当前我国学术界重数量而轻质量,追求短平快,建立了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对学术研究进行量化考核;对业绩突出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发表的SCI、EI 文章根据其影响因子明码标价。这造成学术成果以模仿跟踪为主,原创的少;论文数量急剧攀升,质量却日渐平庸;科研成果很多,却无“用武之地”;教授、研究员们的主要工作是跑课题,难以静下心来做科研,甚至屡有学术造假的事件发生。学术导向急功近利,必然导致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在这样的学术风气下就很难产生重大的学术成果,也就失去了高品质学术出版的土壤。
 
5. 编辑人员素质下降加剧了学术出版的平庸化
 
编辑是整个图书出版工程的设计师,也是执行者,从头到尾参与图书的出版过程。编辑是学术出版的一道,而且是决定性的门槛。但目前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的编辑工作压力非常大,每人每年要出版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图书;收入低,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编辑收入水平较其他行业低很多。工作面临的压力大,导致编辑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术活动,无法充分与学者交流,进行图书策划;收入低,导致人员流失严重,编辑队伍整体水平不断下降,加剧了学术出版的平庸化。
 
二、消除学术出版平庸的举措
 
1. 提高学术出版的专业化水平
 
学术出版需要门槛,也就是准入机制。尤其对于从事学术出版的企业来说,必须强调其专业性,设立一定的门槛。不是所有出版社都有能力出版学术著作,即便是出版学术著作的出版社,也不可能有能力出版所有学科门类的学术著作,术业应该有专攻。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图书的出版几乎都由专业出版社“垄断”;而且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企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当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版业刚刚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走上市场,在图书出版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还不具备这样的调节能力。在这样的过渡阶段,出版社的品牌意识,出版者的自律、自知和自我定位就成了学术出版专业化的关键。当然,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监管,在选题还需要审批的体制下,出版管理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职能,用政策和制度自律、约束没有能力涉足学术出版,或不具备某一类学科学术图书编辑能力的出版单位。正面积极引导,才有利于学术出版的专业化,以及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2. 强化学术出版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交流的增加,我国与世界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学术出版也需要加强规范,与世界接轨。虽然我们有《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度,但是学术出版的规范还不完善。
 
美国1906年推出了第一版《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TheChicago Manual of Style: 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 Editors &Publishers),这个手册几乎囊括了学术写作、编辑和出版的所有细节,迄今已出版了16 版。一百多年来,这部手册几乎成为欧美学术界和出版界学术研究及出版的“圣经”,对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该书第二部分体例(style)是最重要的部分,详细例举了标点使用、词的拼写、人名地名以及专有名词、数字、外文、引文、图片及文字说明、图表、计算、缩写、注释、参考文献以及索引,等等。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是学术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与传承性,体现了对他人成果和读者的尊重,是反映学术著作出版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国外,没有索引的图书是难以正式出版的;反观我国目前的学术图书出版,有索引的所占比例估计不超过10%,索引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3. 建立合理的学术出版评价机制
 
提高学术出版的质量,加强学术出版的规范,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综合、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对人员的评价,一个是对出版社的评价。
 
对人员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作者的评价,一个是对编辑的评价。对作者的评价相对简单,可以参考其学术背景、学术成果、学术地位来评价。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写作”能力的评价。当然,最重要的是著作学术水准的评价。对于编辑的评价可能就要细很多,因为编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图书的质量。编辑既是设计师,又是执行者。一本书的产生过程,编辑在其中担任的角色是多重的。对编辑的评价也应该是综合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出版数量和利润指标上,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短期收益向注重长远综合效益转变。在综合考量出版单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一种更宽容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也是提升学术出版质量和规范学术出版的重要方向。
 
在学术出版领域,应该着重评价出版社的学术影响力,评价其在学术出版上的特色、在学术界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从绝对经济指标上来说,出版行业的从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2011年全国图书出版的营业收入为664.4亿元,而中石油一家公司2011年的收入已经超过20000亿元, 净利润1330亿元。但是,出版业的社会影响力却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在中华民族经济腾飞之际,我们需要文化、科技上的腾飞,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为民族的长远发展做贡献,如果我们在学术出版的质量提升和学术出版规范的建设方面,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必然也会推动学术出版的进步。
 
4.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是学术出版的根本,讨论学术出版的问题,就不得不涉及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激励机制,学术评价体系完善了,学术出版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当前通用的是量化的评价机制,以成果数量衡量学者的水平,配套激励措施。这种方法在统计论文数量和刊物影响因子方面的确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也便于操作。但学术作品终究是以质取胜,如果缺乏配套措施鉴定学术水平、学术质量,为了迎合这种评价标准,只能变成单纯的数量比赛,造成虚假繁荣。而且,这种短平快的评价模式导致科研人员只重视发表文章,不重视著书立说,虽然同属学术出版,但毕竟图书的系统性、权威性、延续性和影响力是期刊论文所不能比拟的。学术评价也应从片面重视论文向论文与著作并重转变。
 
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本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情侣”。中国的学术出版能否真正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需要的不仅是出版人的沉潜、责任和担当,更需要一流的中国学术的支撑。力戒浮躁,重归宁静,或许正是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个新的起点。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