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学家需要的知识和学问

2013-04-06 22:54 来源:科学网 作者:蒋 继平
字体大小
- | +

在科技领域工作的知识分子,都希望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这种愿望是好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 有许多因素影响到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优秀科学家。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科学家, 靠的是汗水, 知识,灵感和机遇。

从袁老的成功经验中很容易看出, 成为优秀科学家有四个要素,知识是其中之一。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知识才能成为优秀科学家呢? 或者换一句话说, 知识对于科学家的成功到底有多少作用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我谨以个人的感悟来谈谈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

首先, 我们知道, 大学之前我们学的知识都是差不多, 到了大学阶段, 根据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选专业。 在大学里,同一个专业的课程几乎也是一样的。 可是, 到了研究生阶段, 除了几门核心课程外, 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在知识课程的安排上, 会出现很大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因而,专业知识的多少主要出现在研究生阶段。

不过, 谈论知识, 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的含义。 在我看来,知识有两个内容,一是书本知识, 另一个是实践知识。 前者是死知识,后者是活知识。

中学阶段我们学的几乎都是书本知识,即使做一些实验, 也是按照老师的安排来做的。 所以,中学学的是死知识 。 大学中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仍然是书本知识, 虽然有一些课外实践,但是, 那是很有限的。 在这些课外实践中, 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不是很大。 到了研究生阶段, 除了几门核心课程外,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做实验。 这些试验的内容不应该是导师设计的, 也不是书本上的东西, 而是导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程序。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 我在大学中上了27 们课, 那是同一个专业的同学们一起上的课。 因而,就知识的范围而言, 我们学的是一样的,只是成绩有些不同。我在研究生阶段学了以下这些“核心课程”。

植物病理学
真菌学
细菌学
病毒学
线虫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生化统计学
植物生理学

除了这些核心课程外, 还有许多其它的课程,主要是涉及到生物和生化的课程,比如,植物学,生物化学等等。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实事求是地说,我在大学学的知识基本上可以用来对付绝大多数实际问题。 大学的27门专业知识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很好地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袁隆平好像没有读研究生, 他照样成为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是不是?

不过,话说回来,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做基础, 是很难出成果的。 拿我这个专业来说, 植物病理学涉及到生物生态的各个方面。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植物病理学家, 必须掌握微生物,植物和环境三大方面的科学知识。 光微生物就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四大类, 每一个大类有至少几万个种。还有植物品种也很多。 一种微生物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使某种植物生病。 因而,掌握微生物,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植物病理学家的最主要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不是书本上可以随便学到的, 而是必须依靠在科学实践中自己总结和感悟。

简言之, 专业知识是一个科学家的必备工具。 可是, 光有专业知识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科学家。 换句话说, 专业知识的多少不一定与优秀科学家成正比。 书本上学到的都是死知识, 这些知识必须在科学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 并且加以改进。那些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并加以改进,创新的人一定是优秀科学家。所以,优秀科学家只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 但是, 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这些知识的才能。 而那些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不会灵活运用,不能在科研中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出新的方法和知识的人, 就是“书呆子”, 永远也成不了优秀科学家。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